另外,孩子的樂學善問精神對其想像創造力的發揮也有重要意義。有人總結出啟發孩子善問的""十字訣""。這""十字訣""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問答遊戲;
""例"":即是多舉例;
""比"":比較東西和東西間的異同;
""替"":讓孩子多想些有什麼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這樣的公式啟發,除了......還有什麼;
""可"":可能會怎麼樣;
""想"":讓孩子想像各種情況;
""組"":把不同的東西組合在一起會如何;
""六"":就是""六何""檢討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舉例來說,孩子要去郊遊,就可和孩子討論誰去?請誰一起去?何時去?為何要去?到哪裏去?帶什麼去?問題越多元化,孩子受到的思考刺激越多。
類:是多和孩子類推各種可能。
利用這善問""十字訣""發問對於培養孩子的智力是很重要的。但要善用發問的技巧,也學會聽孩子發問。因為這既有助於激發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時可培養其表達能力。
五、寓教於遊戲,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而玩的過程,非常有助於孩子創造力的開發。下麵舉若幹個例子:
(1)玩橡皮筋""玩""出了飛機
美國飛機發明家萊特兄弟在《我們是怎樣發明飛機的?》一書中耐人尋味地回憶道:""我們對飛機最早發生興趣是從兒童時代開始的。父親給我們帶回來一個小玩具,用橡皮筋作動力,使它飛入空中。我們就照這個玩具仿製了幾個,都能成功地飛起來......""
就是這種能飛的玩具,使萊特兄弟玩得十分上癮,並引發了造飛機的想象。後來,他們幾經周折,在滑翔機上安裝了發動機和螺旋槳,讓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飛機飛上了藍天。其中使用的螺旋槳,就是少年時在玩具上的那種螺旋槳。
(2)玩眼鏡片""玩""出了望遠鏡
鄰居小孩子一塊玩耍。他們模仿大人,把鏡片架在自己的眼睛上。可是他們既不近視也不老花,隻有把它們舉在離眼睛比較遠的地方才能看清楚鏡片後麵的東西。有一個淘氣的孩子,想了一個""異想天開""的遊戲方法:一隻手拿著近視鏡片,一隻手拿著老花鏡片,把它們一前一後地拿在眼前向遠處一望,不由驚喜地喊了起來""喔!真奇怪,禮拜堂的尖塔,突然變得這樣近啦!""
孩子們在遊戲中,發現了可以望遠的透鏡。眼鏡店老板漢斯就照這個方法,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
(3)""玩""使威特成長為數學家
德國數學家威特的父親就是通過遊戲,培養了威特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和熱愛大自然的良好習慣。在威特的院子裏,父親特地為他修了一個大遊戲場,鋪著60厘米厚的砂子,周圍栽有各種花草和樹木。威特在這裏觀花、捉蟲,培養出了對大自然的感情。父親還為他做了各種木塊,他用這些木塊蓋房子、建教堂、壘城牆、架橋梁,大大促進了智力的發展。威特父親回憶道:""我幾乎沒有給他買什麼玩具,但他用這很少的玩具,總是愉快而幸福地玩著。""
威特父親告誡家長:當孩子用木片和紙盒等建造城市、宮殿時,千萬不要為了收拾屋子而破壞了孩子的遊戲。這樣會無情地摧殘孩子的精神世界,不但影響孩子遊戲的歡樂,而且有礙於孩子的想象力及將來的成才。
玩遊戲不光是玩,其中也培養了孩子的動手精神。玩的時候,要孩子思考,盡量給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間。如果發現孩子對一些複雜的玩具,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這是用什麼做的?"",""它怎麼會動?"",在他好奇心正盛的時候,父母要從幫助他拆卸玩具,解答他所有的疑惑,讓他能更清楚地認識玩具的構造,因為孩子對拆玩具有興趣,在無形中能有效地訓練腦力。為了讓孩子以邏輯方式來練習思考,可把一件玩具當作一個完成品,也就是去獲得邏輯學上的結論。拆卸玩具的過程,就是追求邏輯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運用來訓練孩子思考的最好方式。
為引發孩子頭腦的靈活性,取走玩具解說書,讓他自己動手,收獲必豐。
尼爾斯剛入小學一年級時上第一堂手工課,他給還沒上學的弟弟搭個木偶戲台。下了課他還沒做完,老師不讓他帶回家去繼續做。尼爾斯很難受,悶悶不樂地回到家中,仁愛而又細心的父親發現後,非常體諒孩子的心情,便買來一大堆材料和工具,親自動手搭了個講究的工作台,還指導尼爾斯怎樣幹。後來,父親又給孩子買了一台車床,心靈手巧的尼爾斯很快就學會了一手嫻熟的金工技術。
還有一次,一輛自行車的飛輪出了毛病。尼爾斯不顧母親的反對,堅持拆開自己修理,不料拆開後卻不知如何重新組裝起來。母親要去請一名修理工來,卻被父親阻止了。父親平靜地說:""不要管那孩子,他自己會知道怎樣幹的。""果然,經過對這個部件的透徹研究之後,尼爾斯終於把車子重新裝起來。
總之,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不僅能使孩子獲得一雙巧手,更能促進其大腦的發育成熟,因而許多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常把動手能力直接視為創造能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