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腰部、四肢異常(1 / 3)

第13章 腰部疼痛

1.腰痛的含義

自從人類直立行走以後,腰部負擔了身體大部分重量,腰部活動度大為增多,從而受到損傷的機會也增多。

人體的脊柱是由一塊一塊橢圓形骨塊組成的,其中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還有骶骨和尾骨。頸、胸和腰椎的每塊椎骨之間都依靠前麵的椎間盤和後麵的小關節互相連接,像"算盤珠"一樣串在一起。每塊椎骨的"環"連在一起形成一個骨性管道,我們稱其為椎管。我們都知道大腦,小腦,延髓都在顱內,其向下延伸的部分進入椎管,我們稱為脊髓。上、下推體之間夾著個"軟墊","軟墊"中間有一扁狀膠凍樣物,叫髓核,外邊的纖維環加上內裏的髓核,合起來叫椎間盤。頸、胸、腰椎都呈"戒指"樣後半部半環狀,叫椎弓;上下椎弓之間有一對小關節,叫椎關係。椎間盤後麵與椎關節前麵圍成一小孔,稱椎間孔。發自脊髓的脊神經通過椎間孔,這些神經支配著頸肩,腰背和四肢的感覺和運動。

正因為脊柱的結構比較複雜,所以引起腰腿痛的原因也很多,其原因大致歸納如下:

腰部及背部筋膜、肌肉、韌帶,椎間小關節的急、慢性損傷,脊柱的骨折、脫位,椎間盤的脫出,肌肉、筋膜的纖維織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脊柱的增生性骨關節炎,椎管狹窄症,骨質疏鬆症,脊柱結核,脊柱的先天性畸形,脊柱滑脫症,脊柱側彎,腫瘤等。

2.腰痛的自查、自助與就醫:

(1)勞累性疼痛:

嚴格的說這不是一種疾病,是因平時運動及勞動較少,偶然過勞至體內代謝產物(乳酸)聚積,未能及時排泄,產生局部充血,水腫的結果。勞累後隻要洗個熱水澡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肌肉乳酸的排泄,適當限製活動和休息後疼痛可自行消失。

(2)急性腰扭傷或勞損:

是指肌肉、韌帶、筋膜的牽拉或撕裂傷。往往在猛然提起重物時物體重心離軀幹中軸線過遠或姿勢不正確引起。傷後立即在受傷局部出現持續性疼痛,活動時加重,休息後也不能消除。壓痛和觸痛多在受傷肌肉或韌帶的起、止點或筋膜受牽拉撕裂的部位。受傷和疼痛部位是腰部,因肌肉痙攣可伴發下肢的牽涉性疼痛。這種疼痛的特點是無麻木和肌肉無力。如是由於摔倒,車禍等暴力所致,而且四肢有感覺不靈,運動障礙或骨關節的功能受限,您最好就近去一個有條件的醫院請骨科醫生做檢查以便拍X光照片等影像學檢查以明確診斷。

(3)慢性勞損或損傷:

常為急性扭傷或勞損後治療不徹底所遺留的後遺症。也可因長期處於特殊體位,長期勞作、過度疲勞引起肌肉、韌帶撕裂和損傷。特點是勞累後疼痛加劇,休息後好轉,疼痛不劇烈,持續數月甚至更長。

(4)腰肌筋膜炎:

亦稱纖維織炎。主要指身體富有白色纖維組織的肌膜、肌腱、韌帶和脂肪組織內纖維組織的病變。病因不十分明確,寒冷、潮濕、過勞等均可誘發本病。好發部位為頸、肩和腰背部,起病可緩、可急,以局部疼痛、肌肉痙攣、運動受限為主要症狀。當您觸摸疼痛部位時,常可觸及纖維織炎的痛性或無痛性結節。常於清晨發病,活動後、熱敷或服用適量止痛藥,疼痛可減輕或消失。

(5)腰部韌帶勞損:

當我們彎腰時,棘上韌帶首先被拉緊,長期彎腰勞傷可造成該韌帶纖維撕裂或從棘突上"剝離",引起腰痛或背痛。腰後伸或臥床休息疼痛可減輕。而棘間韌帶位於棘上韌帶深層,在上、下兩個棘突之間,壓痛點在腰正中"算盤珠"兩個最突出部間即棘突間的深層。保持良好的坐、立姿勢,防止長久彎腰勞作,加強腰背肌鍛煉,對棘上韌帶和棘間韌帶損傷的預防是非常必要的。對輕症患者來說服用一些如扶他林片、泰立芬、芬必得之類的非甾體抗炎藥或在局部壓痛點請骨科醫生用醋酸強地鬆龍25mg加1%普魯卡因1-2mg的做局部注射均可獲得較好的療效。極個別特別嚴重的棘間韌帶損傷病人有時亦需手術治療。

(6)腰椎間盤突出症:

人類20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其椎間盤逐漸發生退行性變,髓核內的水分減少,彈性減弱,當受到外力後纖維環易發生破裂,髓核即可膨出或脫出。由於青壯年體力勞動較多,如搬運重物、舉重,提水等負重扭傷腰部後突然出現腰腿痛時,我們應首先想到本病。椎間盤突出的位置不同其症狀也有所不同。一般以後外方即正對椎間孔處最為多見,此時隻壓迫和刺激脊神經,可單純引起腿痛、腿麻;如突出位置偏後靠中央,則突出物隻壓迫、刺激硬脊膜,單純引起腰痛;如突出物較大,位置在椎間孔方向,則可引起腰腿均痛。

腰椎間盤突出症表現特點如下:

①腰椎間盤突出症最多發生在腰4~5椎之間,其次發生於腰3~4椎之間,多數累及坐骨神經引起腰腿痛。早期局限於下腰疼痛,腰僵直脊柱側彎,活動後腰痛加劇,臥床休息後減輕,易反複發作,逐漸加重。

②腰椎間盤突出引起坐骨神經痛,一般為單側;在中央型時表現為雙下肢均痛。疼痛沿大腿後側向下放射至小腿外側,足跟和足背。因咳嗽、噴嚏、排便等增加腹壓時疼痛加重。

③當患者平躺在床上腿伸直位抬高時引起患肢的放射性疼痛。

④腰椎間盤突出還可引起下肢感覺改變,如腰4~5椎間盤突出時小腿外側及足背感覺減退;腰骶間盤突出時踝關節外側及足背外側感覺減退。

⑤肌肉萎縮:病程長者,因患側疼痛不敢用力造成下肢肌肉的廢用性萎縮,變細。

⑥肌力減弱:如我們自查足趾及踝關節向背側用力跳起時往往沒有健側有力。

⑦腱反射的改變:當我們用叩診錘或其它代用品叩打膝部髕腱和足跟部跟腱時,小腿的前踢力量和足向足底方向的蹠屈力量均較健側減弱,甚至消失。

⑧影像學檢查:您如果腰腿痛時間較長,又反複發作,疑診患了腰椎間盤突出症,最好就近去一個有條件的較大醫院照個腰椎正側位片。一般早期X光片無明顯異常;晚期可有腰椎間隙變窄,腰椎生理前凸減少或消失,甚至脊柱側彎。如果骨科醫生認為有必要,還可進一步做脊髓造影,腰椎CT、核磁共振、肌電圖檢查以明確診斷。

(7)強直性脊柱炎:

由於強直性脊柱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有許多共同點,因而過去曾認為強直性脊柱炎是類風濕關節炎的一種特殊類型。近年來的臨床研究和免疫學研究證實,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疾病。強直性脊柱炎與我們人類的白細胞抗原關係密切,發病率男性明顯多於女性,多為青壯年,起病緩慢、病程長久,可達數年甚至數十年。腰骶部及臀部後內側疼痛是最早、最常見的症狀。以後隨著病變的發展,逐漸出現腰背部及頸部疼痛、僵硬、強直、彎腰受限、行走困難。為了減輕疼痛,病人常采取向前屈曲體位,久之發生駝背、屈髖畸形。有些急性發作期可有低燒、盜汗、乏力、消瘦、貧血、食欲下降,眼部虹膜、睫狀體發炎等症狀。

強直性脊柱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同點在於:①強直性脊柱炎發病率男性多於女性,初發年齡低於類風濕性關節炎。②強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骶髂關節、胸椎、腰椎及頸椎;而類風濕性關節炎可累及全身,但以手的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和肘關節為主,也就是說強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脊柱,而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侵犯四肢小關節。③如果您自己拿不準想進一步明確診斷,最好是請風濕科醫生幫您查一下血沉,類風濕因子,淋巴細胞相溶抗原即HLA-B27或免疫球蛋白等項目的檢查即可鑒別出您到底是患了強直性脊柱炎,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8)增生性脊柱炎:

又稱脊柱退行性骨關節炎或老年性脊柱骨關節炎。凡中、老年人出現慢性腰背痛者,我們應想到是否是由本病引起。一般腰椎發病率最高,其次為頸椎。起病緩慢,腰背痛不嚴重,但常可並發神經根刺激症狀。腰椎增生性脊柱炎可引起坐骨神經痛,當您因下肢疼痛而去醫院診治時,骨科醫生給您照腰椎X光片,並告訴您是因為腰椎長"骨刺"而引起了腿痛也就不難理解了。

增生性脊柱炎大多發生於中、老年人,而強直性脊柱炎好發於20-40歲的青壯年人。當您照脊柱X光片時,強直性脊柱炎病人椎體是"竹節"樣改變;而增生性脊柱是則主要是以骨質增生的"骨刺"形成為主。

(9)腰椎管狹窄症:

由各種病因引起脊椎管,神經根管和椎間孔狹窄、變形,而使椎管容積變小,造成神經根受壓症狀者稱為椎管狹窄症。常見的引起腰椎管狹窄的病變有增生性脊柱炎,脊柱滑脫症,脊柱骨折、脫位、脊柱的腫瘤、結核等病變。其主要症狀是:①首先是腰痛,以後可逐漸向單側或雙側臀部及下肢放射性酸痛或脹痛,少數可有針刺樣或燒灼樣疼痛;休息後減輕,勞累後加重。②間歇性跛行:行走時因腰痛和下肢麻木出現跛行,被迫蹲下休息片刻即可緩解,繼續行走時上述症狀又可出現。③影像學檢查,當您久治不愈診斷不明確或病情加重時,可就近去一個有條件的醫院請骨科醫師照個腰椎正側位片,一般均可明確診斷;當然還有部分人需進一步做椎管造影,CT(計算機斷層照相),MRI(核磁共振)等檢查才能明確診斷以便決定是保守治療,還是需做手術治療。

(10)引起腰背痛的內髒疾病:

①腎髒疾病:如腎盂腎炎、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腎結核、腎下垂、腎積水、腎積膿等疾病都可引起腰痛。

②盆腔疾病:如果您是一名成年女性,感覺腰骶部疼痛,平時又無脊柱或神經係統症狀我們應考慮是不是因婦科疾病所致腰痛。常見的原因有子宮後傾,慢性附件炎,痛經、宮頸癌、子宮癌等。尤其是當您除腰痛外同時伴有下腹部下墜感,月經紊亂,白帶增多或不孕症等表現時,應進一步請婦科醫生做些相應的檢查。

如果您是一位男性患者,除腰痛外常感到會陰部不適,有尿道灼熱感和尿頻症狀時,應請泌尿科查一下是否患了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或前列腺癌等疾病。

③胸腔疾病:有些呼吸係統疾病可引起腰背痛,還有部分病表現為後胸部,側胸部或肩背部疼痛。當您肩背痛的同時出現吸係統症狀與體征時我們考慮到是否患了胸膜炎,肺結核,肺癌等疾病的可能性,應到較大醫院的呼吸內科請醫生做個胸部X線透視或做個胸部X光正位平片以明確診斷。

有些心血管疾患,當發生心絞痛時也可放射至左側肩背的疼痛,但此時常以胸骨後痛為主。

(11)骨質疏鬆症:

醫學上骨質疏鬆症是指單位體積的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脆性增加,易於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骨骼疾病。骨質疏鬆症分為三大類:一類為原發性骨質疏鬆症,它是人類在衰老過程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必須發生的一種生理性退行性變。第二類為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它是由於某些疾病或藥物等因素誘發的。第三類為特發性骨質疏鬆症,多半有遺傳家族史。我們平時所說的骨質疏鬆,一般都是指第一類,即原發性骨質疏鬆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人老了骨頭也沒那麼結實了。骨質疏鬆症在女性中,尤其是中、老年女性中較男性多見,發病年齡也比男性早,婦女絕經後因其卵巢合成的雌激素水平降低,使骨質丟失加速,全身骨量減少,骨組織微結構改變,脆性增加,常可因輕微外傷或摔一跤造成胸腰段脊柱骨折,手臂腕骨或大腿上端的髖骨骨折。往往在絕經後5-10年內逐漸出現腰背痛,身材變矮、駝背。髖部或脊柱的骨折常會引起嚴重的疼痛和殘疾,影響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給患者本人和家庭帶來巨大的精神負擔和經濟負擔。在男性老年人,則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老齡化,骨礦物質與骨基質比例減少,骨皮質變薄,骨小梁數減少,從而導致骨的脆性增加,骨折危險度升高。

隨著社會的老齡化,人口壽命的不斷增長,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折,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輕則腰背痛、駝背,輕微外傷或扭傷即可導致腕部、髖部或胸、腰段脊柱的骨折;重者因髖骨骨折或脊柱骨折需做手術。據統計椎體或髖部骨折的老年人約有10%在三個月內因手術或術後並發症而死亡;25%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僅有半數能恢複較好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骨質疏鬆症的確診需要通過骨密度儀檢查,多數醫院采用一種X射線骨密度測定儀來測量骨骼的密度,這種檢查完全無痛,對人體無傷害,您隻需靜靜地仰臥在一個類似X線照相用的床上對測定部位進行5-10分鍾的掃描即可測出可靠的數據。骨密度測定可幫助醫生在骨質疏鬆早期,在尚未發生骨折之前即可作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