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給老年人生活帶來極大的不方便,一旦發生骨折,其並發症和合並症又可危及生命,因此強調和落實三級預防是十分必要的:
①一級預防:應從兒童、青少年做起,注意合理膳食營養,多食用鈣、磷含量高的食品,如魚、蝦、牛奶、雞蛋、豆類、綠葉蔬菜等。堅持科學的生活方式,堅持體育鍛煉,多曬太陽,不吸煙,不飲酒、少喝咖啡、濃茶、少食用糖及食鹽等。
②二級預防:中年人,尤其是婦女絕經後骨量丟失加速,此時您應到有條件的醫院請骨科醫生或內分泌科醫生做一次骨密度檢查,以便采取防治措施。
③三級預防:對老年已有骨質疏鬆的人來說,多參加適合於老年人的體育活動以改善自己的平衡和協調能力,減少摔倒的機會。積極進行抑製骨吸收,促進骨形成的藥物治療,以延緩骨質疏鬆,提高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
第14章 關節疼痛
1.關節痛的含義
醫學上所指的"關節"是由關節WSG、滑膜、關節軟骨和骨組成的。在關節內或其附近還有半月板,縱橫交叉韌帶、肌腱、肌肉和筋膜組織。當關節及其附近的痛覺神經纖維受到刺激時,即可產生疼痛。
引起關節痛的原因很多,大體上可分為感染性,自體免疫性,代謝障礙性,外傷性,血液病性,神經源性,激素治療所致骨壞死,關節周圍疾病以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關節痛。
2.關節痛的自查、自助與就醫
(1)化膿性關節炎:
關節的化膿性感染稱為化膿性關節炎。常見於兒童;好發於髖、膝,其次為肘、肩、踝等關節。多因化膿性細菌從身體其它部位的化膿性病灶經血液循環傳播至關節,少數由外傷創口直接感染引起。全身症狀可有高燒、寒戰食欲不振,患病關節局部可紅、腫、熱、痛,活動受限和功能障礙。在化膿性髖關節炎可表現為髖部夜間"跳痛",屈髖、伸髖,向內或向外旋轉大腿時髖部疼痛和受限,後期大腿根部前方飽滿,壓痛明顯。在膝關節表現為局部紅、腫,尤以膝關節間隙和髕骨上方的髕上體最明顯,用手捫壓有壓痛和波動感,當膝關節內積液或積膿較多時,讓病人平臥,伸直膝關節用食指和中指將髕骨下壓後迅速放開,手指可感到明顯的浮動感--即被按下的髕骨浮起來,醫學上稱為"浮髕"征陽性。
(2)結核性關節炎:
關節結核是由於結核杆菌通過血液循環進入關節所致。多繼發於肺結核,少數繼發於其它部位的結核。多見於欠發達地區的兒童和青少年,開始可為單純滑膜結核或骨結核,如未經適當治療,最後可發展為全關節結核,最終可至關節畸形,功能障礙,甚至可形成經久不愈的竇道。
關節結核發病緩慢,局部疼痛、腫脹、壓痛。全身症狀可有低燒、消瘦、貧血、乏力、食欲不振、盜汗等。小兒常有夜啼、易哭鬧。
①肩關節結核:肩關節結核甚為少見,常有肩部長期酸痛,夜間或勞動後加重,肩關節活動受限,尤其以上肢做向外伸展和向外旋轉時受限,上臂上端肱骨頭周圍壓痛,晚期可有肩關節強直或半脫位。如果去醫院照個X光照片對明確診斷有幫助。有時還需做血沉化驗、胸部透視,取少量病變組織做病理切片檢查,才能明確診斷。因本病有時與肩周炎、化膿性肩關節炎,類風濕等難以區別,您如果肩部長期酸痛,一般對症治療不見效時應到醫院請骨科醫生進一步檢查。
②肘關節結核:多見於青壯年,起病緩慢,病程長,肘部腫脹、壓痛、活動受限,可形成膿腫,晚期可形成竇道,長期不愈合,最後可出現畸形骨性強直。早期與肱骨外上髁炎即(俗稱"網球肘"),創傷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不易區別。
③腕關節結核:在上肢大關節結核中居第二位,青壯年多見,好發於前臂骨遠端的橈骨及腕部小骨頭。病程較長,發病緩慢。主要表現為腕部腫脹,壓痛、活動受限,可形成膿腫和竇道。如不經及時治療還可造成腕下垂,可向外或內側偏斜畸形。
④髖關節結核:髖關節結核較為常見,在全身六大關節中僅次於膝關節。發病緩慢,病程長,可有低熱、盜汗、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狀。患肢大腿根部前方腫脹,壓痛,髖關節活動受限、跛行、不能負重。晚期如未能得到及時治療可出現髖關節強直,病理性脫位,有的還可形成寒性膿腫,甚至破潰形成竇道。如果我們讓病人仰麵平臥硬板床上用拳頭叩打患肢足跟部,病人可感到髖部疼痛,即髖關節足跟叩擊試驗陽性。又如病人仰臥於平板床上,兩腿伸直,先觀察腰部是否能與床接觸,如果腰部因代償性前凸,不能與床麵接觸時,我們可把一手掌插入其腰椎下方,手掌朝上,另一手將健側膝關節與髖關節屈曲,使腰椎與手掌接觸為止,此時我們觀察患側髖關節往往處於屈曲位,即為陽性。因在髖關節結核或髖窩膿腫時才會出現上述髖關節屈曲試驗陽性。當然為了與某些化膿性髖關節炎,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先天性髖關節脫位、髖內翻、髖部腫瘤、髂窩膿腫等疾病相鑒別,如果有條件,還是應到有條件的醫院照個X光照片以免誤診誤治。
⑤膝關節結核:
膝關節結核在四肢六大節中居首位,好發於10歲以下兒童。症程長,緩慢發病。早期局部腫痛,功能障礙;晚期可形成膿腫、竇道、畸形,對生長發育影響較大。膝關節結核晚期可有浮髕試驗陽性--病人仰臥,患肢伸直放鬆,我們用一手將髕骨上方的髕上囊的液體擠入關節腔,另一手食指按壓髕骨,一壓一放,反複數次,如果關節內有積液,則食指可感到髕骨叩擊後的浮動感。膝關節結核晚期,下肢肌肉萎縮,膝關節腫大呈梭形,呈"鶴膝"樣外觀。
⑥踝關節結核:
下肢三大關節中最少見,相對多見於青壯年及10歲以下兒童。主要是踝關節局部腫脹、壓痛、活動受限。晚期可有膿腫、竇道,甚至足下垂--即腳下垂,不能向上抬起。
踝關節結核有時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踝扭傷、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滑膜炎、化膿性關節炎不易區別。所以有時醫生還要為您照X光片,做一些血樣化驗,結核菌素試驗或取一小塊病變組織做成病理切片,然後病理科醫生在顯微鏡下觀察才能明確診斷。
(3)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屬變態反應性疾病。成人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痛起病。輕者僅有關節沉重、酸痛或不適,常與潮濕、寒冷或天氣變化有關。重者可表現為局部紅、腫、熱、劇烈疼痛等急性炎症表現。受累關節最多為膝、肩、踝、肘、腕等大關節,疼痛是遊走性,即某一關節炎症消退,另一關節又隨之發炎。當您在患過咽炎,扁桃體炎後1-4周,接著又出現全身多發大關節的遊走性疼痛,或者皮下出結節樣或環形紅斑時應想到是否患了風濕性關節炎;您可試著用點水楊酸製劑,如有顯著療效,則可證實關節痛的原因。一般風濕性關節炎愈後不會給關節遺留任何畸形或強直。
環形紅斑多發生於軀幹,其次為四肢的近端;開始較小,直徑多在1cm以內,隨後迅速向四周擴大,中心褪色,邊緣稍隆起而色澤較紅。皮下結節,多分布於病變關節區,是一種較硬,無痛,與皮膚不相連的豆粒大小的小結節。但不是所有的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都可出現環形紅斑或皮下結節。環形紅斑可見於3-5%病人;皮下結節也僅見於約15%的病人。環形紅斑偶爾也見於腎炎和支氣管擴張者。
(4)類風濕性關節炎:
因本病某些臨床表現與風濕性關節炎相似而得此名,實際上病因與風濕性關節炎完全不同。類風濕性關節炎多見於青壯年,絕大多數起病緩慢,在關節症狀出現前,常可有微熱、乏力、全身不適等全身症狀。關節病變以好發於四肢小關節為特征,先是近端指間關節疼痛、腫脹、呈梭形、有對稱性,繼而可逐漸累及手部掌指、腕、肘、踝、膝、甚至累及全身關節。晚期可發生關節畸形,強直,形成終生殘疾。但目前,因我國醫務工作者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所以即使出現畸形,絕大多數病人經關節成形,滑膜切除,人工關節置換術均獲得較好的療效。
如果您發現自己中、小關節呈對稱性梭形腫脹、疼痛、甚至出現畸形或關節強直,全身有消瘦、貧血等症狀,您可能是患了類風濕性關節炎。您應盡早,最好是在出現關節畸形和強直之前,最大限度保護關節功能,防止非功能位強直。本病與風濕性關節炎不同,不累及心髒瓣膜,但可引起骨質疏鬆,肌肉萎縮,愈後可遺留關節畸形。
(5)骨性關節炎:
又稱老年性退行性骨關節炎,或增生性骨關節炎。人到老年,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切組織都要變性退化,關節也不例外,所以骨性關節炎多見於老年人。早期因關節軟骨退化、變性、碎裂、脫落,使關節軟骨下麵的硬質骨暴露和硬化。以後關節軟骨的邊緣、關節囊、韌帶的附著處因關節活動的刺激而增生形成"骨刺"。有時脫落的碎骨還可在關節腔內形成"遊離體",有人把這種掉入關節的小碎骨塊形像地稱為"關節鼠",也就是說小碎骨塊像老鼠似的在關節腔內遊動。骨性關節炎多發於中、老年人,平時一般沒有任何症狀,最常受累的是膝、髖等負重較大的關節。
當中、老年人感到關節酸痛,伸屈活動不靈活,尤其是久坐起立時或大小便蹲下,起來時感到困難或疼痛時我們應想到是否患了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即是否長了"骨刺"。一般來講長"骨刺"的早期,即患骨性關節炎早期疼痛並不明顯,往往因行走或活動過多,繼發滑膜炎時才引起疼痛,膝關節伸屈活動時,我們把手掌放在其上常能感覺到粗糙的滑膜磨擦感或磨擦音。此時隻要行走和活動減少,服用些非巢體類抗炎藥,疼痛即可緩解。
當骨性關節炎嚴重時,可導致關節活動受限、負重行走疼痛加重,膝關節呈內翻和屈曲畸形,即俗稱"羅圈"腿。患病時間較長,合並慢性滑膜炎者,因骨膜肥厚,出現關節腫脹,但不會出現發熱,貧血等全身症狀。如果您去醫院檢查血沉、抗"O"均不會高,類風濕因子試驗也是陰性,這就是與風濕性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不同點。當然,如果骨性關節炎發展至關節畸形、變成"羅圈"腿,影響走路,不能下蹲,影響伸屈活動時您還是應請骨科醫生做一下進一步檢查,並采取相應的措施。如目前一些有條件的稍大一點的綜合醫院都可開展關節鏡檢查,通過關節鏡取出關節內的遊離體並不難做到。又如對於較嚴重的"羅圈"腿可行脛骨結節上高位截骨以矯正負重力線;對那些嚴重畸形,伸屈功能障礙的骨性關節炎病人還可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目前國內省、市、級以上醫院都在開展這項手術,尤其全髖關節置換和全膝關節表麵置換術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術後效果也很滿意。
(6)痛風性關節炎:
痛風性關節炎在醫學上認為是由於嘌呤代謝失調致血尿酸增高,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吞噬了尿酸鹽微粒而釋放出的溶酶體使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產生炎性反應的一種疾病。
痛風性關節炎多累及單個關節,多發於50歲左右的男性,常反複發作。首次發作多為腳的第一蹠趾關節(即腳大拇趾根部),常在夜間突然急性發作,受累關節紅、腫、皮溫高、劇痛,往往在72小時內疼痛達到頂點,1-2周內疼痛減輕或自行消失,而進入所謂的間歇期。如未經治療或治療不當,常反複發作,並可累及多個關節。每因進食富含嘌呤的食物,如動物內髒,過量飲用啤酒及其它烈性酒,過勞或睡眠不足,精神緊張,輕微外傷而誘發。隨後可頻頻發作,間隔時間也越來越短,經反複發作,骨質被侵蝕,逐漸發生關節畸形和骨關節炎。晚期還可在耳廓及受累關節附近軟組織中發現由尿酸鹽結晶所形成的"痛風石"。需要說明的是血尿酸增高者,在人群中約有5%,但未必都有症狀,僅有少數人導致痛風。
當您發現自己腳的蹠趾關節(第一蹠骨和拇趾間關節)處出現紅、腫、熱、痛等急性關節炎症狀時,為了與發病較急的其它關節炎相區別,最好到較大醫院請骨科或風濕科醫生化驗一下,血尿酸是否增高,此外,您自己也注意觀察一下耳廓,足趾、手指關節軟組織中是否能捫及質地較硬的痛風結節--即"痛風石",有時也可因"痛風石"逐漸增大穿破皮膚,排出白色尿酸鹽結晶。此時,您可服用秋水仙堿等藥物治療,症狀可迅速好轉,而如果是其它原因所致關節炎則無效。
(7)假痛風性關節炎:
也稱焦磷酸鹽關節病或多發性關節軟骨鈣化病。在其關節積液中含有焦磷酸鈣結晶,而無尿酸結晶。膝關節多見,多發於中、老年男性;偶見於其它大關節。受累關節紅、腫、熱、痛、功能障礙,與一般急性關節炎表現相似,常呈對稱發病。常間歇性發病,發病時間數小時至數周不等,間隔時間無規律。在膝關節可有"浮髕"試驗陽性,受累關節及關節周圍捫不到痛風結節。急性數次發作後呈慢性關節炎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