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腰部、四肢異常(2)(2 / 3)

⑤職業性肌肉痙攣引起的肢體痛:某些長期從事特殊職業,如手持電鑽長期操作者,電腦操作員,擠奶員,樂器演奏者因手指活動過頻,過勞引起肌肉痙攣性疼痛。又如長跑運動員或足球運動員長時間奔跑中出現的腿"抽筋"都可引起肢體痛。這類四肢痛,隻要停止操作和運動,一般經搬動幾下相應關節,做些放鬆性按摩即可緩解,不再發生痙攣。

(23)關節周圍軟組織疾病引起的四肢痛:

慢性勞損,突發外傷可以造成人關節周圍組織病變,引起肢體疼痛。由於外傷、急性扭傷、摔傷造成關節的韌帶、肌肉、滑囊等損傷,發病急,疼痛重,多難以自我處理,因此應及時就醫,請骨科醫生幫忙。本處僅對由於慢性勞損、退行性變引起的肢體痛常見情況進行敘述。

①肩關節周圍炎:又稱僵硬肩或凍結肩。主要是因肩部肌腱、韌帶、關節囊和滑囊等軟組織的慢性勞損及退行性變引起。又因好發於50歲左右,俗稱"五十肩"。起病緩慢,多因長期不作肩關節功能鍛煉誘發,肩痛以夜間為重,常向上臂及頸部擴散。肩部僵硬,患肢後伸及外展上舉均受限。在家可用熱毛巾,暖水袋做熱敷,平時多作向後向上的肩關節功能鍛煉,同時可服用止痛抗炎的藥物。如有條件也可去醫院請康複科醫生做按摩治療、紅外線與超短波理療都對減輕疼痛及恢複活動範圍有良好的效果。

②網球肘:醫學上稱肱骨外上髁炎,是指肱骨外上髁(肘部外側最高部位)部前臂伸肌總腱附著處慢性損傷性肌筋膜炎。當我們的手和手腕過度勞作時因牽拉過度造成伸肌總腱的損傷而引起肘外側疼痛。常以腕關節用力的家庭主婦、木工、網球和羽毛球運動員易患本病。起病緩慢,肘關節外側疼痛,並向前臂處側遠方擴散;握力減弱,作絞擰毛巾動作時疼痛加劇,對本病用醋酸強地鬆龍25mg加2%普魯卡因(一種局部麻醉藥)2-4ml準確封閉痛點,每周一次,共3-5次,效果非常顯著。治療期間患肢避免過勞,以防複發。

③高爾夫球肘:又稱肱骨內上髁炎,因打高爾夫球的人易患此病而得名。係指肱骨內上髁部(肘部內側最突出部位)屈肌總腱的慢性筋膜炎。肘部內側最突出的部位即肱骨內上髁是所有屈腕和屈指肌附著處,當這些肌肉的牽拉力量超過其適應能力時即可造成屈肌總腱肌筋膜的損傷而引起肱骨內上髁炎。本病特點是起病緩慢,以肘關節內側疼痛為主,並向前臂內側遠方擴散。當肘伸直,握拳、腕關節向上抬起,作前臂向外旋轉運動時肘關節內側疼痛。肘關節內側疼痛最明顯的部位做激素封閉,有良好效果,每周一次,3-5次為一療程。治療期間避免患肢過勞。

④彈響髖:因髖關節屈伸活動時可聽到清晰的彈響聲而得名。引起髖關節彈響的原因有來自關節外的,也有來自關節內的,但最常見的原因是大腿外側的髂脛束(即一種堅韌的腱性組織),當髂脛束增厚纖維化或臀大肌腱部增厚時,患髖做主動屈伸活動,增厚組織由大腿骨上端最突出的股骨大粗隆上滑過時能聽到"卡嗒"彈響聲,或看到大腿上端外側的彈撥動作,如用手觸摸可觸及到粗而張力高的索狀帶自大腿上端滑過。一般來說彈響髖僅有易疲勞、輕度鈍痛者可不必手術,做些理療,按摩或局部封閉治療。隻有那些疼痛嚴重,病期長、影響功能或保守療法無效者住院做手術以切斷或切除增厚的髂脛束,韌帶或肥厚的滑囊。

⑤踝部腱鞘炎:主要是指因外傷,風濕或積累性勞損,引起小腿下前方韌帶與各肌腱間的腱鞘因炎性滲出和增生所致疼痛。常因踝關節活動過多為誘因,多見於巴蕾舞等舞蹈演員或田徑運動員。踝關節前方(即腳脖子前方)軟組織疼痛、腫脹、乏力、壓痛,當用手指按壓同時讓活動腳脖子可捫及摩擦感或聽到摩擦聲。一般隻要抬高患肢,停止踝關節活動,休息數日,多可緩解。如病期稍長,做熱敷理療仍不見緩解,可做局部腱鞘內醋酸強地鬆龍加適量1%普魯卡因封閉,5-7天一次,3-5次多可痊愈。

⑦內踝後腱鞘炎:腳脖子內側最突出部即內踝,後內方有數個肌腱和神經、血管束通過,當踝部損傷,踝關節運動過度引起腳脖子內後方或後下方的疼痛稱為內踝後腱鞘炎。主要症狀是內踝後下方腫脹、疼痛、用手擠壓同時活動踝關節可有摩擦感或聽到摩擦聲。一般經休息,抬高患足,症狀多可減輕或消失。如去醫院請骨科醫生做個局部腱鞘內封閉,效果可能更好。

⑧跟腱滑囊炎:腳脖子後方,腳後跟上方皮下有個粗壯的腱性組織我們稱為跟腱;當行走或跳躍過度,或鞋後幫長期摩擦,使跟腱與皮膚間腫脹、肥厚、炎性滲出時我們叫做跟腱滑腱炎。抬高患足,踝部停止活動、熱敷和理療即可愈。也可去醫院請醫生做局部封閉效果更好。

⑨跟後滑囊炎:常因鞋不跟腳,鞋後幫與腳後跟摩擦或積累性踝關節運動過度,使跟腱在腳後跟附著部腫脹、疼痛、隆起。對上述跟後滑囊炎病人,輕者經休息,換個柔軟合腳的鞋即可緩解;重者局部封閉治療多可痊愈。個別骨突過於隆起,屢經反複的滑囊炎,可考慮手術切除。

第16章 肢體無力或癱瘓

1.肢體無力的含義

肢體無力在醫學上分為全身肢體無力、水平肢體無力和偏側肢體無力。

2.肢體無力的自查

(1)全身肢體無力或癱瘓:

病因多為全身感染性疾病或代謝性疾病.

①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

又稱格林巴利綜合征。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多數病人在發病前幾天有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瀉腹痛等胃腸道感染症狀,以後出現肌肉無力甚至癱瘓。通常自下肢開始很快發展到上肢和軀幹,一般是雙測對稱的肌肉無力和感覺障礙,嚴重的病人有四肢癱瘓和呼吸肌無力,造成呼吸困難、呼吸麻痹。

②糖尿病性多發性神經炎:

是糖尿病常見的並發症,見於糖尿病多年的患者,四肢遠端感覺明顯減退,四肢肌肉無力,肌肉萎縮。醫學上稱糖尿病性肌萎縮。

③周期性麻痹:

多為鉀代謝異常所致,最常見的是低鉀性麻痹。本病多見於青狀年男性,飽餐、酗酒、劇烈運動、外傷感染可為本病誘因。常在睡眠時或晨起時發病,表現為自下肢開始的逐漸發展到上肢的肌肉無力,直至癱瘓,數小時達到高峰,數天後恢複。發作初期患者有口渴、出汗、肢體酸痛、感覺異常,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患者容易誘發周期性癱瘓。

(2)水平性肢體無力或癱瘓:

①脊髓橫斷性損傷:如車禍,高空墜落、打擊傷及頸胸腰椎引起脊髓受傷後都可引起受傷以下神經支配區的癱瘓。這在醫學上叫截癱。

②椎間盤脫出症:椎間盤是脊椎椎體間的纖維環,在外力的壓力下可以出現滑脫和撕裂,滑脫撕裂的椎間盤壓迫脊髓以及由脊髓發出的神經根,導致受壓以下神經支配部位的肌肉無力或癱瘓。

(3)偏側肢體癱瘓:

①顱內腫瘤:是由於顱內腦組織被腫瘤所占據,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導致一側肢體偏癱,病人多伴有頭痛、頻繁嘔吐等顱內高壓症狀,嚴重者出現精神萎靡直至昏迷。

②腦卒中:包括腦出血,腦梗塞。

腦出血多發生於高血壓患者,多在情緒激動後,突然出現劇烈頭痛、惡心嘔吐、偏癱,甚至昏迷。

腦梗塞多發生在動脈硬化的中老年人,發病前多有一側肢體麻木,在睡眠中發病較多,患者流涎,一側肢體無力或癱瘓。一般神智清醒。

(4)其他疾病:

如先天性腦癱、肌營養不良、神經肌肉損傷、顱內血腫等也可引起肢體癱瘓。

3.肢體無力的自助與就醫:

①如果您發現肢體無力,或走路時身體無意識向一邊偏斜,甚至有一過性失神,特別是感覺身體一側麻木,感覺失靈,那說明可能要發生中樞神經係統疾病,也就是大腦或脊髓方麵的疾病,一定要到醫院進行必要的檢查。如照頭顱X線片、頭顱CT等。

②對於肢體無力伴手腳麻木的病人要密切注意麻木發展的情況及肢體力量變化。如果麻木漸漸向上發展,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聽從醫生診治。

③對於顱腦或脊髓腫瘤的病變,一旦明確診斷要盡快實施手術治療,以利於受損的神經功能盡快恢複,以免時間過久難以恢複。

第17章 肢體震顫

1.震顫的含義

震顫是指機體的某一部分,或全部肌肉交替收縮而產生的有節律性擺動性運動。有時也呈無節律性。震顫是不受人的意誌控製的。

一般將震顫分為靜止性震顫、體位性震顫、意向性震顫和其他震顫。如果在安靜不動時出現震顫叫靜止性震顫。如僅當身體在活動時出現震顫叫意向性震顫,這種震顫無規律性,震顫的幅度大,易受情緒的影響。體位性震顫嚴格的講這種震顫應該屬於意向性震顫,就是當身體處於某種姿勢時出現的震顫。

2.震顫的自查、自助與就醫

(1)帕金森氏病:

又稱震顫麻痹,這是一種原因不明的錐體外係慢性退行性變性疾病。震顫,肌肉強直,運動減少為主要特點。多於50-60歲發病。發病緩慢,逐漸加重。震顫的特點為靜止性震顫。所謂的靜止性震顫是在不活動時震顫明顯,活動時震顫減輕,睡眠時消失,情緒激動時加重。上肢的震顫以手及手指明顯。手指不自主的屈伸。如果從側麵看,好像在做數錢或搓動小球,又稱為搓丸樣動作。下肢震顫主要表現在腳踝部的屈伸,頭部也可出現點頭樣震顫。當下頜震顫時可出現節律性的張合。

肌張力呈強直性增高。所謂的肌張力是指在安靜休息時肌肉的緊張度。肌張力增高可影響到頸部,軀幹,四肢及麵部肌肉,如麵部肌肉受累可見麵部表情呆板,很少眨眼,稱為"麵具樣臉"。肢體受累上肢是在肘關節處屈曲,腕伸直,手指在掌指關節處屈曲,各個的手指內收。雙腿在髖、膝關節處屈曲,走路時身體前彎,步伐小,無胳膊的擺動,開始走路時,邁步困難而緩慢,但是當走起來以後則越走越快,常常不能及時停住,被稱為慌張步態。

患者各種動作緩慢而笨拙,運動幅度小,書寫困難。如讓病人寫一行字,所寫的字會越寫越小,被稱為小寫症。

如果在50歲以後逐漸出現肢體不自主的震顫,動作減少,及上述提到的典型的動作及姿勢就應懷疑震顫麻痹的可能,應該到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神經內科醫生會給予詳細的神經係統檢查,必要時可行腦CT掃描,並能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藥物,如安坦,金剛烷胺,左旋多巴等藥物。這種疾病是進行性加重的,如果不經治療,大多在十年內因為嚴重的肌肉強直和繼發性關節強硬臥床不起,如並發肺炎,褥瘡等可威脅患者的生命。藥物治療是長期性的。

(2)肝豆狀核變性:

這是一種隱性遺傳性疾病。由於體內銅代謝障礙引起腦的豆狀核及肝髒受累。多發於青少年,在11-25歲發病。症狀呈進行性加重。主要表現為震顫及肌張力增高。震顫是早期症狀,震顫開始於腕部出現排擊樣動作,逐漸發展到上肢及下肢。一般以手,腳震顫明顯,頭頸部舌及下頜部也經常出現震顫,這種震顫在靜止時不消失,活動時加重。患者不能做一些精細的動作,不能用筷子吃飯,不能拿筆寫字。同時可有扭轉痙攣、舞蹈及抽搐等不自主運動。可有發音困難,聲音低沉不清,吞咽困難、咀嚼障礙,常有流涎,情緒不穩。有控製不住的哭及笑。還可出現智力的減退。患者出現肝髒硬化的症狀及體征。病人眼睛可見角膜色素環。看到患者鞏膜的最外緣有一狹窄灰綠色或黃綠色色素環。又被稱為K-F環。這是特征性變化。角膜色素環在裂係燈下觀察更明顯。

如果為年輕人逐漸出現震顫,可到神經內科檢查,要檢查血清銅量及銅藍蛋白、到眼科進行裂隙燈檢查角膜色素環。檢查肝功能,或行肝髒B超。必要時查腦電圖、腦CT、MRI。有家族史者診斷更明確。一旦診斷成立應該盡早給予驅銅療法,用青黴胺治療。病人應避免食用含銅量多的食物,如豌豆、蠶豆、玉米、堅果類、各種貝類及各種動物肝髒等。也避免使用任何銅製食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