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動脈栓塞引起的肢體痛:
動脈栓塞引起的肢體痛特點是起病突然、疼痛劇烈、患肢厥冷、蒼白、栓塞部以下動脈搏動消失,肢體遠端感覺喪失,晚期還可發生肢體壞死。
引起動脈栓塞的原因很多,如空氣、脂肪、腫瘤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血栓。也就是說,當一個過去曾患心髒病的人時間久了,就會在心房內或主動脈粥樣硬化處形成一種像"凝血塊"似的血栓,這些血栓一旦脫落掉下來,可隨動脈血流到達全身各處,如腦、腸係膜、腎、上下肢等,但以到達下肢的動脈較多見。栓子阻塞"堵住"動脈後,使栓塞遠端的動脈發生廣泛痙攣,血流停滯而形成更廣泛的繼發性血栓,從而造成肢體組織缺血、缺氧,出現肢體麻木、疼痛、皮溫低、色澤蒼白和運動障礙。當然,因栓塞動脈的大小、部位、血管痙攣程度不同,其症狀亦不盡相同。一般栓塞的血管愈大,引起血流受阻的表現也愈嚴重。如小動脈栓塞時,因形成側支循環,可能不發生症狀或有輕微的局部症狀。如果最大的血栓栓子卡在主動脈分叉處就可造成雙下肢缺血,突然劇烈疼痛,甚至大小便失禁,下肢肌力減弱,皮溫降低,膚色蒼白,感覺喪失等嚴重後果。如果腹主動脈分叉處栓塞者,則兩側股動脈搏動均不能摸到;分叉下方髂動脈栓塞時,則患側股動脈搏動不能觸及。
一旦發生上述大動脈的栓塞,就應當立即讓家人送到有血管外科的大醫院,在肢體未發壞死前盡早施行手術,將栓塞處的血栓塊取出。即使病程已達24小時,若肢體仍未壞死,而患者一般情況尚好者,亦應爭取手術摘出栓子,以恢複血液循環。
如果您曾患風濕性心髒病,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心肌梗塞,亞急性細菌心內膜炎等心髒病,最好是經常定期到醫院複查,進行相應的預防和防範。因為以上這些心髒病均有可能形成血栓,一旦脫落就可造成動脈栓塞。遇到這種情況,您可到有血管外科的較大醫院借助皮膚測溫器,動脈手波器及X線動脈造影等手段確定栓塞的準確部位,以便手術取出栓子。
(10)急性動脈血栓形成所引起的四肢痛:
急性動脈血栓形成引起的肢體疼痛症狀與體征,如起病突然,劇烈疼痛,患肢發涼等均與動脈栓塞相似。不同點在於急性動脈血栓形成多數發生於重症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但多數病人既往有長期肢體麻木或間歇性跛行等病史。如去醫院照個普通X光片可發現患肢動脈血管壁有鈣化陰影。
(11)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所致肢體痛: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與急性動脈血栓形成和動脈栓塞不同,當我們用手觸摸患肢皮膚時皮膚較濕潤暖和,膚色不蒼白,略顯發青發紫,用手按壓時可有凹陷性水腫,觸摸膝蓋後方窩部的動脈或足背第一、二趾間足背動脈可觸及動脈搏動。當然,最準確,方法又簡單,無損傷,幾分鍾就可搞清楚的方法,還是去醫院請骨科醫生或血管外科醫生給您做個多普勒超聲檢查。
(12)靜脈曲張所引起的下肢痛:
靜脈曲張下肢疼痛並不顯著,其症狀和表現也因人而異。有部分人感覺下肢有沉墜感,有些人長期站立後出現小腿鈍痛或酸痛。
當您發現小腿內側和後側靜脈血管高度擴張,隆起,像"蚯蚓"樣紆曲(站立時更明顯),並有下肢沉墜感時就應想到可能是患了大隱靜脈曲張。本病晚期可並發長期不易愈合的皮膚潰瘍或引起瘙癢的濕疹樣皮炎。為了正確診斷和治療,不防我們做一下簡單的自查:
①仰麵平躺在床上,抬高患肢將下肢紆曲擴張的淺靜脈內的血液回流排空,然後在大腿根或膝蓋下方纏繞一橡皮帶(不宜過緊),以阻斷下肢大隱靜脈或小隱靜脈的血流;此時您站起來,放開橡皮帶,如果血流迅速自上而下倒流即小腿淺靜脈立即充盈、曲張,則說明大腿根部大隱靜脈進入深部股靜脈處或小隱靜脈進入窩部靜脈的瓣膜(相當於水管的閥門)閉鎖不全。
②交通支瓣膜功能試驗:仍按上麵試驗方法,但站立後不放開橡皮帶,在30秒鍾內下肢靜脈明顯充盈者,表示深、淺表靜脈之間的交通支(連接深、淺靜脈之間小通道)瓣膜閉鎖不全,從而使深靜脈內血液向淺靜脈倒流。如淺靜脈緩慢充盈超過30秒,則提示交通支瓣膜功能正常。
③深靜脈功能試驗:站立位,等患肢淺靜脈明顯充盈曲張後,您在患肢大腿上段纏繞一橡皮帶,然後快速下蹲、起立約20次左右,如果淺靜脈充盈情況減輕或消失,則表示深部的深靜脈通暢;如充盈情況未減輕或反而加重,則說明深靜脈有阻塞。
根據我們以上自查結果,可采取以下治療方法:①非手術治療:輕度靜脈曲張者,我們為了減輕症狀,防止發展,可采用彈性繃帶自足部開始逐漸向上綁裹患肢以幫助靜脈血回流。②手術治療,對交通支(即連接深、淺靜脈之間的通道)瓣膜功能良好者,醫院裏多采用大隱靜脈高位結紮(即大隱靜脈與股靜脈連接處)及分段剝脫和切除術。此手術簡單,時間也很短,術後療效亦很好。③凡是有深靜脈阻塞者,因曲張的淺靜脈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側支循環途徑,所以禁忌做大隱靜脈高位結紮或切除術。一般多采用勿站立過久或休息時把患肢抬高等方法減輕症狀。
(13)血管球瘤引起的指(趾)痛:
血管球瘤,在醫學上認為是動、靜脈末梢吻合處未吻合小體及神經纖維的過度增殖所致。這是一種病變雖小,痛苦卻很大,往往易被誤診的病痛。動靜脈吻合點多位於四肢末端,故血管球瘤多見於指(趾)末端,病變多位於甲床下。當您發現手指或腳趾的甲下有一約小米粒大小,呈淺紅色或灰紅色有局限性壓痛,疼痛有時非常劇烈,呈針刺樣或燒灼樣,遇熱刺激或觸碰,則疼痛加劇的小腫物時就應想到可能是血管球瘤。這種病您隻要請骨科醫師或外科醫師做個小手術即可手到病除,效果極好。
(14)急性淋巴管炎引起的四肢痛:
急性淋巴管炎是引起肢體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常因皮膚損傷後繼發鏈球菌感染而引起。局部病灶沿淋巴管通路可出現一條不規則紅線,甚至肢體近端的淋巴結,即腋窩或大腿根部淋巴結腫大。本病除局部淋巴結腫大,壓痛外,重者還可有全身感染症狀,如惡寒、高熱、全身不適等。
(15)雷諾氏病引起的四肢痛:
是一種對稱性肢體遠端小動脈陣發性痙攣所引起的疼痛。多見於青年女性,受冷或情緒激動後易誘發本病。發作時,可突然發生兩側對稱性手指蒼白(由於動脈痙攣所致),並逐漸變成青紫(由於毛細血管血液缺氧所致),同時手指發涼,針刺樣疼痛。數小時後,手指又潮紅(反應性充血),變暖、恢複正常。有少部分人因長時間反複發作,出現皮膚萎縮,指甲菲薄,易折斷,甚至肢端並發潰瘍引起劇烈疼痛。
有部分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硬化症病員也可並發雷諾氏現象。但患這兩種病者大多為男性,患肢常為下肢,且多不對稱,並有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雷諾氏病的治療,首先應保持手指溫暖,防止外傷,嚴禁吸煙,消除清神上的顧慮,防止情緒激動。
(16)紅斑性肢痛:
是一種以病人肢端陣發性血管擴張(有時隻有一個或兩個手指或腳趾),皮膚發紅溫度升高,劇烈疼痛為特症的發病機理尚不清楚的疾病。青年人多見,起病急,多為雙足同時發病。當患者局部溫度超過約33-34℃時疼痛立即發生,而低於此溫度則疼痛消失。受到熱刺激,行走,足部下垂均可使疼痛加劇;冷敷、抬高患肢,將足露出被外可使疼痛暫時暖解。疼痛發作時局部皮膚溫度升高、潮紅、充血。如果我們手指觸摸足背第一、二趾之間的足背動脈有的搏動增強。這點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完全不同。
(17)骨質疏鬆引起的四肢痛:
真正的骨質疏鬆是指骨生成障礙。有以下幾種原因:
①老年性骨質疏鬆:生理性老年性骨質疏鬆是由於激素缺乏、消化功能減退、蛋白質攝入不足,體力活動過少等綜合因素所致。尤其是中、老年婦女,因雌激素水平降紙,骨吸收增加和骨形成減少,常可引起骨痛,輕微外傷或正常活動時即可發生骨折引起肢體痛。
②皮質醇增多症所致骨質疏鬆:主要由於糖皮質類固醇作用於骨間質,引起蛋白質的合成抑製和分解亢進引起骨質疏鬆。長期應用皮質激素治療時也可發生骨質疏鬆症。
③廢用性骨質疏鬆:這種情況見於長期臥床病人,如截癱,慢性骨關節疼及骨折後長期固定的肢體,即長期全身或局部活動過少致骨質疏鬆,從而引起肢體疼痛。
④蛋白質缺乏性骨質疏鬆:如肝硬化、腎病、血液病、脂肪瀉、營養不良等原因所致蛋白質缺乏或大量丟失,維生素C及D缺乏可引起骨質疏鬆。
⑤成骨不全性骨質疏鬆:是一種由於成骨細胞功能缺陷,不能形成骨基質的遺傳性疾病。有自發性骨折傾向,自幼年至老年常屢次發生自發性骨折。有些典型成骨不全病人還可有先天神經性耳聾,眼睛的鞏膜呈藍色等征象。
(18)骨質軟化所致四肢痛:
俗稱"軟骨病",又稱成年性佝僂病。主要是由於鈣吸收不足或鈣排出過多所引起。開始是腰腿痛,繼而全身骨骼酸痛和壓痛。妊娠4-5月後病情加重,多數發生於生育較多的農村婦女。病程較長者易引起脊柱、胸廓、骨盆及下肢骨骼變形或發生骨折。
(19)骨腫瘤、骨炎、骨壞死、骨折致四肢痛:
四肢的骨折,骨無菌性壞死、骨髓炎、骨結核、骨腫瘤等均可引起患肢局部疼痛。除局部及全身臨床症狀外,影像學檢查,如照X光片,計算機斷層照相,核磁共振、骨掃描等,大多可明確診斷。
(20)骨膜下出血引起四肢痛:
血友病、壞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出血性疾病,常因輕微外傷或沒有外傷情況下發現四肢某一部位疼痛,局部疼痛處常可觸摸到一高出骨麵隆起的硬塊,此乃往往是因骨膜下出血所致。
您如果常發現皮下及粘膜出血,又有上述肢體疼痛症狀,最好還是去醫院請血液病科醫師查一下其原發病,方能得到有效的治療。
(21)跟骨骨刺所致足跟痛:
醫學上認為跟骨骨刺主要是由於足底部跟骨骨質增生所致。因行走或站立,足跟部著力而引起的足跟病叫做跟痛症。其原因是因行走,跟骨蹠腱膜受到牽拉,日久天長形成所謂跟骨"骨刺",又因人們行走或站立過多時引起足跟底部脂肪墊發炎而引起疼痛。這也就是為什麼有跟痛症的人不一定有跟骨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足跟不一定痛的原因所在。本病往往經溫水浸泡、熱敷或少走路,少站立有數日便緩解。少數疼痛較劇烈,行走困難者請骨科醫師在足跟最痛的部位打個封閉針即向局部"骨刺"部注射醋酸強地鬆龍即可緩解。
(22)四肢肌肉疾病引起肢體痛:
可引起四肢痛的肌肉疾病比較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①手足搐搦症:是指因低血鈣或堿中毒出現的疼痛性,痙攣性肌肉收縮(俗稱抽筋)所致肢體痛。可為個別肢體抽筋,也可為全身多處肌肉抽搐,嚴重發作時,常表現為雙側上臂挾緊身體,肘屈曲,手腕及手指屈曲呈握拳狀或手指伸直與大拇指並攏;雙側髖和膝關節屈曲,雙足內翻尖足位痙攣抽搐。
②人體旋毛線蟲病引起的肢體痛:
人旋毛線蟲病主要是因吃半熟肉或生肉感染了旋毛線蟲而引起。如果您經常吃涮羊肉,後來引起全身肌肉酸痛,以"小腿肚"即腓腸肌壓痛明顯時應想到與您吃涮羊肉引起旋毛線蟲感染有關。此病常有四肢乏力、發燒、皮膚瘙癢等症狀。
③壞血病引起的肢痛:
本病主要是因食物中長期缺乏新鮮蔬菜與水果致維生素C缺乏引起肌肉出血而導致肢體疼痛。一般同時有皮膚、牙齦和口腔粘膜的出血。
④熱痙攣引起的肢體痛:
指因長期在高溫下勞作出汗,丟失大量鹽分(即氯化鈉)引起乏力、口渴、"抽筋"。常受累的有"小腿肚"的腓腸肌,腹部腹直肌和胸部肋間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