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備課的一般程序(1 / 3)

第二卷章備課藝術 第四章備課的一般程序

一般來說,備課包括下麵幾個步驟:

(一)明確教學任務,確立教學目的

教學的目的任務,是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是檢查和評價教學效果的標準,在整個教學工作中起著方向指導作用。因此,備課必須首先明確教學的目的任務,然後再圍繞著目的任務來準備其他方麵。

確定教學的目的任務,必須注意三點:第一,全麵。即堅持全麵性原則,從知識的傳授任務、技能的形成任務、能力的培養任務,到身體的發展任務、品德的陶冶任務等等,方方麵麵都要全麵考慮,不可遺漏。否則,會造成教學的片麵性,最終導致學生發展的片麵性,影響學生全麵素質的形成,違背國家的教育目的。然而,堅持全麵性原則,並不是要求每門課、每個單元、每節課都要麵麵俱到,不能有所側重。事實上,麵麵俱到是沒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強調全麵性,就是說在"思想上"應全麵考慮,在"實踐上"應突出重點。隻有全麵考慮,才能有所選擇,有所側重;隻有突出重點,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在天長日久的教學中,達到全麵。思想上不全麵,就會造成缺漏;實踐中無重點,也會帶來失敗。第二,具體。即製定的教學目標任務要明確,可操作,能實現,切忌含混、籠統、空泛。必須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具體的教育對象、具體的教育環境入手,確定具體的教育目標。第三,適當。即教學的目的任務要切合實際,既不能太高太難,也不能太低太易。太高太難了做不到,太低太易了沒意義。應根據教育對象的發展程度,確定適度的教學目的。如,曾有一位老師在教小學語文第三冊《坐井觀天》一課時,要求小學二年級學生揭示出寓言的寓意,目標任務定得太高,違背了可接受性原則,費力不討好,沒有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其實,這篇課文的教學的目的任務,隻要求學生讀懂寓言,知道寓言講的是什麼就行了。人為地撥高教學目的要求,一旦學生達不到,教師就隻能采取硬性灌輸的辦法,不但影響一節課的教學效果,而且帶來更大的危害,影響到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主動性。學生體驗不到成功的快樂,學習就變成了一個被動的苦差事。所以,教學目標任務必須適當。

確定教學的目的任務,可以從以下角度考慮:第一,熟悉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明確國家的教育目的。這是我們製定教學目標的指導思想。每一個具體的教學目標,都是為實現國家培養人才的總要求而服務的。第二,熟悉本級本類教育的培養目標、教育任務。這是我們製定教學目標的具體指南。第三,明確本學科的教育目的任務。這是我們製定具體目標任務的前提。第四,確定本單元、本課題、本節課的具體可行的目標任務。當然,每次備課,不一定重複以上步驟,因為對國家的教育目的和學校的培養目標應該濫熟於胸,成為自然而然不必考慮的前提。

(二)了解教學對象

教學對象是教學係統的基本要素之一。沒有對學生的了解,就沒有教師教學的成功。因此,備課的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備學生。

備學生,包括對學生個體的了解和對學生集體的了解。對學生個體來說,個體的知識水平、智力能力、思想狀況、興趣愛好、個性特長、情緒情感、意誌毅力、身心發育、家庭情況等,都是教師必須掌握的。隻有對每一個學生了如指掌,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健康成長。對於學生集體來講,集體的人數、年齡結構、性別比例、民族構成、家庭背景、人際關係、集體風氣、凝聚力、向心力等,都是教師必須掌握的,隻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集體的教育功能,才能促進集體及每個集體成員的健康發展,才能有效地進行"分類指導"。

了解學生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通過日常觀察來進行,可以通過調查問卷來進行;可以通過談話來進行,可以通過家訪來進行,可以通過輔導來進行,可以通過課堂教學的提問、複習、討論、辯論等來進行,也可以通過查閱學生作業來進行。以上方法途徑,隻有多種結合起來運用,才會得到比較可靠的結論,加深對學生的認識和了解。

要做到對學生的深刻了解,就必須熱愛學生,心中充滿對學生的愛。如果看見學生就厭煩,哪裏還有心思去熟悉和了解學生。而對學生的愛,來源於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隻有熱愛自己的工作,才會熱愛工作的對象。因此,要備好學生,就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和為教育事業獻身的精神。

要做到對學生的深刻了解,就必須多接觸學生,多關心學生;必須時時處處留心留意,堅持不懈;必須認真、細致,不能怕麻煩、怕花時間,也不能粗枝大葉、一曝十寒。

(三)掌握教學內容

掌握教學內容,這是備課工作的核心,是備課活動的主要任務。

掌握教學內容,首先是鑽研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是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頒布的有關教學內容的指導性文件,在教學工作中具有法定性意義。它規定了每門學科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任務。因此,鑽研教學大綱是備好課的前提之一。通過鑽研教學大綱,教師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本學科的基本結構,了解本學科和其他學科的聯係,明確本學科的特點、重點,明確本學科的基本任務和基本目的。也就是說,通過對教學大綱的鑽研,可以在教師頭腦中建立起一個本學科知識的框架。

掌握教學內容,其次是熟悉教科書。教科書是備課的基本依據,凝聚了無數人的智慧。教科書是學生的學習用書,架起了溝通教和學的橋梁。因此,通曉教科書,掌握教科書,運用教科書,是教師的基本功之一。教師備課,首先要通讀教科書,了解它的全部內容和知識結構,把握每一章節在整個教材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深入細致地研究每一章節的內容,弄清其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第三,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本中的每一個句子、每一個字詞,理解每一個概念、每一個原理、每一個定律、每一個公式。第四,熟練操作課本中的每一項實驗,熟練解答課本中的每一個習題。

掌握教學內容,第三要廣泛閱讀參考資料。參考資料包括教學參考書和其他有關資料。廣泛涉獵和學習參考資料,有利於開闊教師的眼界,增長見識,啟發思維,提高教師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素養;有利於充實教學的內容,幫助教師吃透教材。教師備課,既要重視參考資料,又不能依賴於參考資料,照抄照搬,生吞活剝,簡單堆砌;必須進行深入的加工,變為自己的東西。

(四)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師生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所共同采用的方式,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的方法。當教學的目的任務和教學的內容確定下來之後,教學方法的選擇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是落實教學內容、實現教學目的的可靠保證。因而,選擇教學方法是教師備課工作的主要內容。

目前,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三類十種。即:第一類,以言語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計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導讀法四種;第二類,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計有參觀法、演示法兩種;第三類,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計有實驗法、練習法、實習法、社會實踐法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