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章備課藝術 第十五章說課實例
實例1小學數學
小學數學《時、分、秒的認識》
本課題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製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擬用兩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教學時、分的認識,第二課時教學秒的認識。
1.說教材
時、分、秒時間單位的一部分。時間單位比較抽象,不象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事物表現出來。時、分、秒的認識是學習年、月、日中24時記時法的重要基礎。
教材先從學生生活、學習、勞動中的實例引出時間單位時、分、秒,這樣就把抽象的時、分、秒和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緊密聯係起來。教材從反映作息時間的連續三幅情景圖進入課題,通過觀察鍾麵、認識時針、分針、秒針,12個數以及60個小格,為認識時、分、秒提供感性材料。認識時、分、秒,並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體會時分秒的長短,從而建立1分、幾分,1時、幾時;1秒、幾秒的時間觀。然後揭示1時=60分,1分=60秒。在此基礎上,教材安排鍾麵上所表示的時刻--幾時幾分的讀寫。
本課題的教學目標:
(1)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知道1時=60分、1分=60秒。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
(2)能正確說出鍾麵上指示的時刻。
(3)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是認識時間單位時、分、秒和相鄰單位間的進位率,難點是時、分、秒時間觀念的建立。
2.說教法、學法
(1)聯係實際。本課題借助教材提供的實例,充分聯係學生已有的生活學習經驗,把時間概念從積累的感性材料中抽象出來。初步認識時間單位和經過時間,是符合低年級學生認知水平的。
(2)演示法。通過教具、實物的演示的操作,使學生在感性認識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獲取新知,以發展學生觀察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愉快教學法。把活動、遊戲貫穿於課堂教學中,最大取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說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教具:投影片,模型鍾,卡片。
學具:模型鍾。
(1)談話激趣、導出課題。兒童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因素是興趣,通過有趣的提問及投影圖片激發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
上課開始教師談話:"小朋友,我們休息了一晚上,睜開眼就會想,我該起床上學啦!誰能說一下你是幾點鍾起床的?(回答後,投影出示小明起床、上課、睡覺三幅圖片,讓學生觀察逐一回答。)
教師繼續談話:"小明是三好學生,有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他每天都按時起床、上學、吃飯、鍛煉。我們要象小明那樣,掌握時間,做時間的小主人。今天就要學習時間單位時、分、秒。"
通過這樣的啟發談話,教育了學生要遵守和愛惜時間,融思想品德教育於知識學習之中,又導出了課題。
(2)啟發引導、獲取新知
①認識鍾麵。
出示鍾麵模型,告訴學生鍾表的麵叫鍾麵。觀察後提問:"誰能說一下鍾麵有哪些部分構成?"
這一問題概括性較強,它不但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觀察力,還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口語表達能力,如果回答有困難,教師適當引導,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指出:
a.鍾麵模型中有兩根針,粗短針叫時針、長針叫分針。
b.鍾麵上有從上1到12共12個數字,是用來表示時間的。
c.鍾麵上共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分成5個小格,鍾麵上共有60個小格。
整理板書如下:
鍾麵時針粗短分針:粗長數:1,2,3,...,12共12個數格:12個大格,每大格分5小格共60小格(5×12)。
通過老師的啟發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歸納,掌握了鍾麵結構,為下麵認識時、分打下良好基礎。
②認識時、分。
a.拿出鍾麵模型,邊演示邊講解:時針從一個數字走到下一個數字是1小時。比如:從1到2,從2到3。那麼時針從4走到6走了幾個數字?是幾小時呢?讓學生理解從一個數字走到下一個數字的含義:時針走1大格的時間是1小時(板書)。
b.繼續讓學生觀察鍾麵分針行走情況。指出分針是一格一格地走。分針走一格是1分種。(板書)
提問:"分鍾從12走到1走了幾小格?(5小格)是幾分?(5分)分針從12走到3走了幾小格?(5×3=15小格)是幾分?
c.時、分間的進率。
教師用鍾麵模型演示,讓時針、分針同時從12走,使學生清楚的看到:時針和分針是向同一方向走得慢、分針走得快。
時針從一個數字走到下一個數字,(同時讓學生觀察分針、得出結論)分針正好走一圈,所以1小時=60分。(板書)
上述三個步驟,根據循序漸進的原則緊扣重點,由淺入深,能夠得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③體會時、分的長短。
小學生注意力不易持久,通過上麵連續思考回答,容易疲勞。此時恰當地變換教學活動方式,讓學生在遊戲、娛樂中體會時、分的長短。
a.提問:1節課有多少分?課間休息有多少分?再加幾分就是1小時?
b.教師:一分鍾有多長呢?請同學們聽一分鍾的音樂。(學生隨音樂做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