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說課實例(3 / 3)

(2)圖文對照,品詞析句,理解課文。在這一教學程序中,教師要將指導看圖、理解課文、指導朗讀等方麵融會貫通,恰當、靈活地運用教法,並指導學法,使課堂教學緊湊而有效。

①觀察圖畫,學習課文第一段。

a.先看天、雲。

男生看,女生讀第一段。(再對調)

思考:第一段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是什麼樣的?

(板書:天高、雲淡)

b."天,那麼高,那麼藍"這句話中的"那麼?可以換個什麼詞而意思不變?

c.比較句子。

藍天上飄著白雲。

高高的藍天上飄著幾朵白雲。

使學生明白,在藍天、白雲前麵加上"高高的""幾朵",能使意思表達得更準確、具體。

d.指導讀好這兩句話,注意"那麼、高高"的讀法。

e.隨機識字"飄",記法:電影票被風一吹,飄起來了。

②繼續看圖,學習課文第二段。

a.再看稻田。

男生看圖,女生讀第二段。(再對調)

思考:第二段寫了哪些景物?(板書:黃澄澄的稻田)

b."一眼望不到邊"還可以怎麼說而意思不變?

c.這裏的"金子"指的是什麼?為什麼能把成熟的稻子比做金子?

把稻子比做"金子",不僅形象地表現了稻穀金黃的色澤,更表現了豐收在望的喜悅之情。

d.指導讀好這兩句話,讀出喜悅之情。

看圖試背一、二兩段。

e.隨機識字:稻、望、鋪、金,啟發學生說說你是怎樣記住這幾個字的,哪些地方最容易錯。

重點指導"稻"的筆順。

f.布置作業:

抄寫這節課學的生字詞;做書後第2題的1、2兩小題。熟讀課文1,2兩自然段。

讓學生在課堂內做作業、寫字、讀書,對他們鞏固知識很有益,也體出了"精講多練"。

③學習課文第三段。

a.看近處的池塘、梧桐樹。

同上,看圖與朗讀輪換。

b.第一段描寫了哪些景物?(板書:池塘、梧桐樹、落葉、小魚、螞蟻)

c.秋天的梧桐樹有什麼特點?找出文中有關句子。

通過朗讀、看圖,比較句子:

黃葉從樹上落下來。

一片一片的黃葉從樹上落下來。

問"一片一片"是一片嗎?是兩片嗎?是什麼意思?讓學生明白:黃葉的前麵加上"一片一片的",能把黃葉很多、連續不斷地落下來的樣子寫得真實、具體。

d.小魚為什麼把落葉當作傘?小螞蟻為什麼把落葉當作運動場?

讓學生展開聯想,想象,找出落葉與傘、運動場相似的地方。

一片落葉,能夠"當做傘"、"當做運動場",說明動物很小。

e.指導學生讀好這一段。

"一片一片"要稍慢。寫小動物的句子要讀得活潑些、歡快些。

④學習課文第四段。

a.指名讀第四段。

提問:電報是做什麼用的?這裏的電報指什麼?燕子為什麼說落葉是電報,催它們趕快到南方去呢?

啟發學生想象:這裏是把燕子當做人來寫,是人們見樹葉往下落,燕子邊飛邊叫,想象出來的。

b.指導學生讀好這一自然段。注意讀好感歎句,體會小燕子愉快的心情。

c.隨機識字:落、底、做、報。讓學生自己說出識記方法,容易錯的地方。重點指導:底、落。

區別:底-低,報-服。

d.布置作業:抄寫這節課學的生字詞;做書後第2題的3、4兩小題。熟讀全文。

(3)總結全文,體會感情。對照板書總結:這篇文章描寫了秋天的景物,先寫天空景色,再寫天底下的景色,從上到下,由遠到近地描寫了高而藍的天空,淡淡的白雲,金黃色的稻田,正在落葉的梧桐樹,快活的小魚和螞蟻,準備南飛的燕子,一幅秋天的美景展現在我們眼前。(板書:從上到下,由遠到近)然後,要求學生聲情並茂地朗讀全文。要讀得準確、流利、較有感情。

(4)想象練說。

①看圖與朗讀輪換。

思考:課文中哪些句子圖上沒畫出來,是作者想象出來的?學生討論後回答。

②想象練說。

老師在插圖上貼蜻蜓、小鴨、小朋友與落葉。

指導學生看貼圖:一片一片的黃葉從樹上落下來。

有的落到(哪裏?),(誰把(誰)把它當做(什麼?怎麼樣?)

有的落到(哪裏?),(誰把(誰)把它當做(什麼?怎麼樣?)

教師邊操作邊提問,按上述句式指導學生練說,既能拓展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想象,又能培養說話能力。

(5)複習生字。

①複習生字。抽讀字卡:飄、望、稻、鋪、金、落、底、做、報;用上述字分別請學生口頭組詞、擴詞;並書空筆順:稻、望。

②檢查書寫。提醒學生寫時應注意的地方。如"落"是上下結構,不能寫成左右結構。"稻"的右下部不能寫得太大。

(6)指導背誦。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啟發學生看圖(或想象圖)按順序背誦,不要死記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