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課堂提問藝術 第一章課堂提問的作用
良好的提問,在於善於揣摩學生難於領會的問題,抓住關鍵之處,要言不繁,相機誘導。
好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啟發學生領會教學內容,檢查學生掌握知識情況,還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問的作用如下:
(一)激發學生興趣
人總是有力圖認識、探究新事物的心理傾向。教師的提問如能與學生的這種心理傾向相結合,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興趣、動機等非智力因素,雖不屬於人的認知係統,但它對認知活動卻有著指導、調節和強化的作用,是學習過程順利而有效進行的心理條件。
未知的世界對學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這種好奇心便是學生對知識學習的一種內在的心理需要。但由於學生不能根據自己現實的願望和需求去選擇學習內容,所以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常處於一種潛伏狀態。如何將這種潛伏狀態轉化為學習起實際促進作用的活動狀態,這就需要教師不斷采取措施進行激發,課堂提問就是這種有效的措施之一。
(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問題是思維的表現形式。問題就是個體在滿足其需要的認識和實踐活動過程中,由於主客觀要素的缺損和障礙而使活動中斷時所派生的一種需要。這種需要使人力圖覓取有關要素使缺損得以彌補,障礙得以排除,從而令命名活動的過程及其所涉及的要素完整化,以達到需要的滿足。教師根據所授教學內容的需要,結合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特點,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一係列需要學生主觀努力去解答的問題;學生在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時,就要想方設法彌補眼前與目標間的漏洞、裂痕、缺陷,縮小初始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距離,即學生解答問題的狀態與理想狀態之間的距離。學生解答問題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因為思維總是指向於解決某個問題的。思維過程主要體現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思維的三種形式:概念、判斷、推理,既是解決問題的材料,又是解決問題的結果。心理學者和教育學者一般總是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分析,來研究思維過程及思維水平的發展,甚至將思維的概念定義為"思維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思想活動","思維是為了某一目的對經驗進行有意識的探究"。當然,不能將思維和解決問題列為等同,因為思維不僅僅表現為解決問題這一活動特性方麵,凡認識事物時具有概括性、間接性、邏輯性、目的性和層次性等都表現出思維的特點;在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不僅僅是思維活動的參與,還包含著記憶、想象、技能、情緒和意誌等因素的參與。
其次,教師提問是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外部動因。在課堂上,學生思維活動的激發,較多來自於個體以外的刺激。教師的提問,這種外部動因具有如下特征:
(1)教師提問對學生的思維具有始動性。即教師的提問能啟發學生的思維,成為學生思維的外部推動力。通過提問的解答,能提高學生運用有價值的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教師提問對學生的思維發展具有方向性和指導性。教師提問內容已經規定了學生思維發展的方向和任務,指導學生按照既定的方向思考。能把學生帶入"問題情境",使他們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現象、定理或專題上。教師若不為學生的思維設置"路標"任其自由馳騁則學生容易被一些與教學內容無關的新奇刺激幹擾,出現思維脫離教學內容的現象。
(3)教師提問對學生思維具有強化性。教師提問的目標越高、難度愈大時,要求學生思維的強度就愈高。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追憶、聯想,進行創造思維,從而獲得新知。
(4)教師提問對學生思維的發展具有調控與調整性。教師提問的方向性、目標性、指導性,可以控製與調整學生思維發展的速度;根據教學目標需要,不斷調整問題的難易程度,以加速或延緩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提問能使教師及時得到反饋信息,不斷調控教學程序,為學生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鼓勵他們提出疑問,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由於教師提問具有上述四個特點,因此說,教師提問是學生思維發展的外部動因。
(三)調控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一個由教師、學生、教材三個主要元素構成的認知係統。在這個係統中有教師、學生兩個認識主體,他們都具有各自獨立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這一特殊的認識活動中,它們將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從而影響著教學過程的進行。由於這種主觀能動性在不斷地隨著認識主體的認知結構、情緒、意誌等狀況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是多種多樣的。這就決定了教學過程是個影響因素眾多,處於動態的變化之中的係統。要想引導這樣一個複雜的不斷變化的係統,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師就必須要經常不斷地依靠反饋信息來調節教學,課堂提問就是教師獲取這種反饋信息的有效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