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課堂提問的類型(2 / 3)

2.追問型

就是把所傳授的知識分解為一個個小問題,一環扣一環係統地提問學生。追問的特點是教師發問的語氣較急促,問題與問題之間間隙時間短,能創設熱烈氣氛,訓練學生的敏捷、靈活的思維品質。追問能使學生保持注意的穩定性,刺激其積極思考,有利於全麵掌握知識的內在聯係。例如《一分試驗田》一文,為了檢查學生自讀課文的效果,教師可提一組問:"誰種這一分實驗田?他為什麼要種這一分試驗田?他是怎樣種這一分試驗田的?他種這分試驗田產了多少糧食?這一結果說明了什麼?

3.疑問型

是由教師設置疑點,提出問題,使學生覺得難解,於是去認真推敲問題,提出觀點引用事例,組織答案。由於教學過程受諸因素製約,學生的學習會留下疑點。每一節課留一點時間讓同學們及時把問題提出來,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釋疑,能使所傳授的知識更為完善。回答疑問,可根據問題是否帶有普遍性,考慮個別或當眾作答。倘若學生的提問是你認為講授清楚,或很簡單的問題,也不要粗暴地拒絕回答,要造成一種親切和諧的氣氛,使學生有疑敢問,把疑難分散解決。

4.互問型

就是由學生提出問題、回答問題。互問是一種你來考考我、我來考考你的教學活動。有經驗的教師常采用互問、互考激勵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收到良好的效果。互問可在局部也可在全班進行。要框定問題的範圍,注意引導學生圍繞教學重點去展開互問互答,切忌偏離教學內容講題外話。出現"卡殼"時,教師要及時做好"穿針引線"的工作,使互問順利進行下去。

5.順問型

就是按照教材先後,由邏輯關係或學生認識事物的一般順序,進行提問。例如,教學《糶米》一文,為了讓學生認識作者緊緊圍繞中心選擇寫作材料的方法,教師可以順著學生的思路在教材的點睛之外這樣提問:"為什麼多收了三五鬥,農民反而得不到好處?"幫助學生認識到舊中國的農民,受著封建地主、資本家和帝國主義三座大山的重重壓榨和剝削,即使遇到好年景,也逃脫不了悲慘的命運,進而體會到作者選擇寫作材料,是緊緊圍繞自已要表達的中心的。順問的特點是與教材的邏輯順序合拍,順應學生認識問題的一般規律,但它不能夠形成奇峰突起的氣勢,激起學生思維活動的波瀾,它比較適合邏輯性較強的教材內容。

6.曲問型

曲問是不直接提出問題,而拐上一二個彎子,繞道迂回,問在此而意在彼。用這種提問方法提問,使學生明確課題的具體目的和意義,學生的學習動機便由潛伏狀態進入活動狀態。

例2 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引入提問。

老師:一塊三角形狀的玻璃,被折斷成兩塊,要配一塊同樣大小的玻璃,要不要將兩塊都帶去?如果隻允許帶一塊,那麼應該帶哪一塊?為什麼?由此引入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

7.比較型

就是教師在所提的問題中,綜合講一些可供比較的內容,進行比較性提問,去引發學生在比較中推出恰當的結論。例如,教學《泊船瓜洲》一詩,為了幫助學生認識王安石精心選詞煉字的好處,教師可以這樣提出比較性問題:"要把江南冬去春來的情景表達得生動形象,是用'春風又綠江南岸'好,還是用'春風又過江南岸'好?"這樣在問題中引進一個與原詩大意相近的句子,就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進行比較的條件,學生對"綠"與"過"加以比較認識,便能體會出王安石精心選詞煉字的絕妙。比較提問的特點是提問時,為要求學生理解的對象提供可做比較的事物,它能夠打開學生的思路,幫助學生在比較異同中認識事物,理解問題,比較型適合氣氛不夠活躍的課堂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