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課堂提問的技巧(2 / 3)

(十四)顯現亮度

所謂亮度,就是指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注意講究感情色彩,要根據不同的內容,或幽默、或渲染,總之要力求通過摒棄陳舊的提問樣式,創造開拓出一種新鮮的、能激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提問境界,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火花得到有效的迸發。

(十五)挖掘深度

教師向學生提問,在注重廣度的同時要重視挖掘深度。唯有此,方能讓學生深刻而透徹地理解問題,認識到課文所反映事物本質的東西。

(十六)設置坡度

一般來說,教師向學生提出的問題,就包含著矛盾。不要提那些不加思索即可回答或書上有暗示性答案的問題,有矛盾的提問,就是有一定的難度才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所謂坡度,就是在提問時,做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台階的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十七)難易適度

問題太淺,引不起學生興趣,學生也不思考;問題太難,高不可攀,學生也不會動腦筋。因此,提問考慮難易適度必須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相關聯,相銜接,使"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實發展區",這樣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就都能得到發展。例如,教師在教學《金色的魚鉤》一課的第二自然段時,就可以提出幾個不同程度的問題;最易的--"老班長的外貌是怎樣的?",較難的"老班長的外貌為什麼會這樣?",更難的"從老班長的外貌看,你覺得他是怎樣一種人?"采用哪一種提問,應根據班級的知識基礎和學生的能力差異,恰當選用,使提問難易適度。

(十八)因勢利導

課堂提問,不宜總是一問一答。針對學生的答案,特別是那些思路奇特、逾越常軌的答案,要能隨機應變,因勢利導,提出新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呈輻射狀、從多角度充分展開,以產生新的信息,求得問題更完滿的解決。

(十九)逐層深化

教師在課堂提問中,切忌隨便使用問答的形式,這種簡單的問答式不但不能激起學生的思維,反而會使學生的思維遭到抑製。日本心理學家曾針對這個問題指出:不能隨便運用問答式,必須使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要包含著矛盾。有了矛盾才有思維。教師在提出第一問題讓學生問答以後,就要順著思路逐層深入地追問第二個、第三個問題,使學生的認識隨著這樣的提問逐步趨向深化,使他們的智力得到充分的發展。如果教師在講課時,隻注意把教材嚼得爛爛的喂給學生,那麼學生就用不著開動腦筋去思考了,這對他們的成長是不利的。而逐層深化提問法,就要求教師在教課時,注意創設問題的情境,設置疑難的條件引導學生順著問題去深思遐想。

(二十)先易後難

在課堂提問中,我們還要注意從學生、教材的實際情況出發,使問題的提出難易適中,切合實際。太難了不行,太淺了也沒有意義。一般的方法是要難易適中,深文淺問,淺問深究,直事曲問,使學生有思考的餘地。因為,題目過易,會使學生產生厭倦與輕視的心理;題目太難又會使學生望而生畏,無從回答,影響思維的積極性。因此,在提問過程中,我們要象《學記》中所說的那樣"善問者如伐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處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這就是說,我們教師在提問題時,應象砍伐堅硬的木材一樣,先從易砍的地方砍起,隨後再砍木材的關節。如在教學《月光曲》一文中,"陶醉"一詞通過三個步驟來使學生逐步加深理解,牢固掌握,正確運用的。首先提問:"聽著貝多芬彈奏美妙的樂曲,兄妹倆怎樣了?"讓學生準確地找出"陶醉"一詞,再要求在工具書中找準詞義,接著加深問題難度:"兄妹倆為什麼被'陶醉'了?"此問題較靈活,又無現成答案,於是引導學生把詞放到課文中去理解體會。經過思考、議論,從學生中反饋出的信息是:兄妹倆生活貧苦,又渴望親耳聆聽到貝多芬的親自演奏,當偶然中突然他們的希望變成了現實時自然陶醉在美妙的樂曲的意境之中,所以被動聽的樂曲所陶醉。最後提問:除課文中的用法外,"陶醉"一詞還可以怎樣用?學生經過信息的輸入加工處理,反饋出來說:美麗的景色、精彩的節目、動聽的故事等方麵都可用上"陶醉"一詞。這樣學生就很牢固地掌握了該詞的詞義,運用範圍,再要造出完整通順、具體的句子就水到渠成了。這樣的教學,克服了一些學生死記硬背詞義的壞習慣,同時也使學生感到學習輕鬆有趣,信息能及時反饋,為學習課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培養了閱讀能力。

(二十一)邏輯順序

按邏輯順序提問,是指在課堂提問時,依照教材的一定順序層層深入地提出問題。因為課文大都是按一定的邏輯順序來布局謀篇的。因此,我們在課堂提問時,一定要注意按照課文的邏輯順序提問,不能雜亂無序隨意發問。隻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按照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從已知到未知、由現象到本質的順序,循序漸進地學習和思考。

(二十二)激發懸念

激發懸念,猶如古典章回小說中,在情節出現高潮之際,突然中途打結,讓它暫時懸掛起來,給讀者的心理造成一種期待的情境,用懸念演變來吸引讀者。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激起懸念的提問法,就是指教師提問時,能使學生對問題或事情產生"欲知後事如何"的好奇心,對知識的學習有一種"追下去"的懸念心理,使他們帶著一種心理上的期待情境去學習。這樣,就能增強他們的求知欲和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在地理教學中,把課文中某些地理現象作為懸念激起學生追根求源的心理,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如教學《長江中下遊平原》一課,可這樣提問導入新課:(指《中國地形》掛圖)在巫山以東的長江中下遊地區,有很多地方塗著綠色。這個地區的冬季與北方地區相比有著明顯的不同,並且人們把這裏的六月叫做"梅雨季節"。這個地區土壤肥沃,河流眾多,農業生產一向發達,是著名的"魚米之鄉"。那麼,這個地區的"梅雨季節"有什麼特點?冬季氣候與北方有哪些不同?"魚米之鄉"的美稱又是怎樣得來的?這樣提問製造了懸念,埋下了伏筆,學生產生"疑"問,就迫切要知道學習內容,因此課堂上學生會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思維的探求狀態,激發了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二十三)激疑問難

激疑問難,就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善於用提問的方法,打破學生頭腦中的平靜,引起他們心理上的疑難,激起大腦皮層的興奮,掀起思維活動的波瀾。學生的求知欲,往往總是從疑難發端的。當他們發現了問題,提出了疑難後,就可以在師生的共同質疑、問難、分析、思考中點燃智慧的火花,促進智力的發展。因此,在我們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教材中主要內容的奇巧之處來提出疑問,以便讓學生質疑爭論;要善於抓住課文中的重大線索提出問題,以引起不問難、思考;要善於把握教學時機投以一石,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特別是要善於在平淡中激起難點,在普通中比較奇異。這樣的提問,就可以促使學生質疑問難,引起深思。

(二十四)利用矛盾

利用矛盾提出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這是一種有效的提問法,因為矛盾是打開學生思維大門的鑰匙,有了矛盾,才能激起學生思考的興趣。這樣,可以為講課打好基礎。矛盾有兩類,一類是閱讀教材本身的矛盾,這種矛盾大多數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精警之筆。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可以這樣提問:"一根火柴發出的光和熱,真有那麼亮那麼溫暖嗎?小女孩為什麼有這種感覺?"這些帶矛盾的問題,易激起學生探究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