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課堂提問藝術 第四章課堂提問的技巧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藝術的組成部分,也是教學反饋的重要手段之一。有的提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能"吹皺一池春水",而有的毫無反應。如何使課堂提問收到比較好的效果呢?現提出一些基本技巧:
(一)明確目的
提問,或是調動學生思維,或是檢查教學效果,或是引導學生突破難點,或是引起學生注意,或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師必須事先心中有明確的目的,不得隨心所欲,隨意發問。
(二)圍繞中心
提問不能盲目,一定要有目的,這些目的要圍繞一個中心,都要為完成該節課的教學目標服務,使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提問要具有針對性。
(三)言簡意賅
提問語句盡量簡短,讓學生明白問的是什麼?避免提那些似是而非、模棱兩可、冗長羅嗦容易引起學生誤解的問題。
(四)富有趣味
有趣味的東西容易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思維,對所提的每個問題教師要精心設計,語言精練,富有趣味。在低年級課堂提問時更應如此。
(五)啟發思維
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課堂教學中,什麼時候提問,先提哪個,後提哪個,都應遵循一條原則,即有利於調動學生的思維。富有啟發性的提問,是激勵學生積極思維的信號。設計精巧、生動有趣的提問,有利於激發學生積極地思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發展學生的智力。
1.創設懸念,巧設疑問,激發興趣
要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經常處於最佳心理狀態,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去觸動學生的情緒,喚起學生的心裏共鳴,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時,教師在黑板上寫出6、8、12、17、24、26、39、42、53、66。問:"誰能很快判斷出哪個數能被3整除?",由於這些數都是一位或兩位數,學生當然很快就能判斷出來。教師再寫上:456,3250,5277。問:"誰能很快判斷出哪個數能被3整除?"由於數目較大,學生陷入沉思。教師抓緊時機說:"我能很快地知道哪個數能被3整除(456,5277)"學生感到奇怪。教師緊接著又說:"你們可以考考我,隨便說一個數,我都能很快地判斷出能否被3整除。"學生一聽,課堂氣氛活躍了,連平時不愛動腦筋的學生聽了,也爭著出數考老師。當老師能一一正確說出來時,學生覺得新奇:數目這麼大,老師為什麼能這麼快就答對呢?學生的思維更活躍。老師接著說:"我為什麼能這麼快就判斷出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能被3整除的數。"
這樣,有目的地創設懸念性的問題,可使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及時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
2.指導操作,巧設疑問,激活思維
數學與日常生活聯係緊密,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引導思考、討論,得出與日常生活相吻合的結論,激活學生的思維。
3.巧設疑問,培養能力,變換角度
課堂提問,無固定的模式也不一定要照搬教材中的原題,可根據學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在新鮮有趣的事物上這一心理特點,不斷變換提問的角度。從不同角度提問,引導學生多方麵去思考問題,並能從中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是培養學生求思維和發散思維的重要手段。
例7 一列火車5小時行駛了34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這列火車再行駛544千米,一共要用多少小時?
以下是三種不同的解法:
①(340+544)÷(340÷5)
②544÷(340÷5)+5
③設一共要x小時(340÷5)×x=544+340
讓學生說出:上麵各種解題方法的思路各是什麼?
再讓學生議論:這幾種解法哪一種較簡便?還能不能想出其他解法?
這樣,學生在教師設問的引導下,通過思維活動,不但會解答這類應用題,同時也掌握了求異思維,發展了智力。
(六)考慮程度
要考慮學生知識的準備程度。據心理學研究,如果人能夠用他現有的知識去回答某個問題,那麼思維過程就不發生。當提出的任務須借助於那些人所不掌握的知識才能解決時,思維過程也不發生。為此,提問必須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相關聯、相銜接。
(七)類型多樣
根據設計問題要形式多樣和小學生答題的要求,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五種類型:一是回答"是什麼"的判別型;二是回答"怎麼樣"的描述型;三是回答"為什麼"的分析型;四是回答"有什麼異同"的比較型;五是回答"怎麼想的"或"可能會怎樣的"想象型;相對來說,後三類問題對智力活動的要求提高一些。為了增強教學中的智力因素,我們不能隻提前兩類型的問題,而要綜合運用各種類型的問題。隨著年級的升高,後三類問題的比重要逐漸增大。
(八)形式新穎
提問時教師可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的,采取不同的提問方式。比如,可先讓學生看書後提問,也可先提問後讓學生看書,可先提問討論後再答,也可提問後再討論。
(九)難點分散
有些含意深刻或比較含蓄的內容,學生一下子難以理解、領悟,可以采用化整為零,化難為易的辦法,把一些太大或過難的問題化為若幹個淺易的小問題。或針對教材的難易或從班級的實際水平出發,為學生架設從已知通向未知的階梯,即把教材的難點化為幾個台階。這樣,教師的提問給學生指出思維的方向和尋找答案的途徑,並鍛煉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十)抓住關鍵
提問題要緊扣課文的語言文字,抓住關鍵字詞,引導學生去探索、領略它的重要性。當然,緊扣課文的關鍵詞語設問,要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定要把這些詞語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揣摩、玩味,而不能離開上下文,孤零零地理解詞語。如教學《麻雀》一課,學生要理解老麻雀的母愛精神是比較困難的。教師就可以提幾個鋪墊性的問題:老麻雀和小麻雀之間是什麼關係?是一種什麼力量使老麻雀明知自己鬥不過獵狗,卻偏要從高高的樹枝上飛下來呢?老麻雀這樣做說明了什麼?有了這些鋪墊,學生就容易理解老麻雀的母愛精神了。解數學應用題時,抓關鍵詞語提問特別重要。
如:教室內亮著10盞燈,關掉2盞燈還有幾盞燈?
選擇答案:A.10B.8C.2
不少學生選B。老師抓住關鍵詞問:還有幾盞燈與還亮著幾盞燈有無區別?通過學生對比就能深刻認識關鍵詞在數學中同樣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十一)把握線索
提問要能引導學生遵循作者的思路去閱讀課文,以便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線索,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進而訓練思維的條理性和連貫性。提問切忌零敲碎打,漫無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善於抓住牽動全篇的重要線索提問,從而把教學引向縱深。
(十二)以舊引新
以舊引新提問是指提出的問題要便於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去分析、解決,以獲得新的知識。從心理學的角度講,經常運用已有知識,是恢複已有條件反射,鞏固舊的暫時神經聯係,使舊的知識得到不斷的鞏固、保持,進而獲得新知識的方法。運用這種方法提問,目的是讓學生在化難為易強化新舊知識聯係,建立知識的係統。
(十三)理正關係
提問要處理好與讀書的關係。備課時要正確處理好提問與閱讀的關係。小學閱讀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看書讀報的能力和認真閱讀的習慣"。當前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問得過多,叫學生讀得太少。教師的課堂提問要堅持少而精的原則,指導學生多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