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現代著名軍用運輸機(2 / 2)

作為新一代大型運輸機,由於考慮到用於民間運輸時的適航性,安-124的噪音特性已符合國際民航組織的噪音標準。目前已生產出三十多架。

安-124作為一架巨型機,其起飛重量高達405噸,翼展達73.30米,裝卸一般貨物時,卡車可直接駛入機腹進行作業。

前蘇聯為安-124取了一個愛稱叫"魯斯蘭"(Pyc_Nn),是民間故事中的一個英雄的名字,英文型號為An-124。

當然,建造大型工程和巨型裝備一直是俄羅斯民族的嗜好,安-124的成功並未阻止他們向更高目標挺進。

1988年12月,安東諾夫設計集團又試飛了更巨大的戰略運輸機安-225(An-225)。

安-225的設計目的很明確,專門空運大型超重超長貨物。由於無進一步訂貨,沒有轉入批量生產,僅造出一架。

安-225外形基本上沿襲了安-124的式樣,但發動機增加到6台(D-18T型,推力各為234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和載重量比後者增加了約50%,可載重250噸!(世界絕對記錄),由於貨艙比安-124放長了7米,內部容積為1210.88立方米,使其可一次搭載16個集裝箱或80輛小轎車或其他石油采礦設備。並能在機背外部背負一個直徑10米長70米的精餾塔或一架"暴風雨"號航天飛機。為此,垂尾改成2片形式。當機內載貨200噸時,可飛行4500千米,巡航時速700-850千米。

安-225翼展88.4米,機長84米,最大總重達到600噸,所以,安-225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飛機。

小常識:海上反潛巡邏機知識

海上反潛巡邏機,是主要從事海上(或內河湖泊)反潛艇、反艦、警戒巡邏、布雷、救生及遠程偵察的特種用途軍用飛機。

因起降方式不同,其中又分成陸基型(又叫岸基型)、艦載型和水上飛機(用船身或浮筒代替機輪)等三類氣動布局各異的形式。它們各有長處與短處,常搭配使用。對海上反潛巡邏機的總體作戰要求是:應能飛得遠,以適應海上作戰需要;續航時間要長(常超過10小時),以保證對一定麵積的海域進行作業;對航速卻要求不高,一般采取中等亞音速作巡航飛行;機上應裝備必要的搜尋與探測設備,如雷達、聲納、磁探儀、夜視儀......以及先進的遠程導航定位儀器(以適應無明顯參照物的洋麵導航及目標定位作業),並應配備一定數量的自衛及攻擊性武器,如機炮、火箭彈、導彈、魚雷、水雷、聲納浮標、炸彈、照明彈或海麵救生器材(如絞車、橡皮舟、探照燈、急救箱)。

由於從空中發現和打擊目標比從艦船上執行同樣的任務及時和方便得多,而且能大大延伸作戰半徑,受天候的限製也較少,所以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開始,反潛巡邏機便獲得各國海軍的重視。海上反潛巡邏機,在很大程度上來講,是隨敵對國的潛艇威脅應運而生的特殊用途機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德國U型潛艇為骨幹的"狼群"作戰曾給盟國帶來巨大的損失,至今仍令人記憶猶新。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形形色色的反潛巡邏機或是從其他用途飛機改裝而來,或是專門設計研製,獲得了廣泛使用和發展。戰後,新的海上威懾力量有增無減,特別是沿海國家,或為捍衛其視作生命線的海上運輸渠道,或是為了推行海上霸權,投入了更大的力量用於發915海上反潛巡邏機編展和裝備這種飛機。因此,四十年的冷戰對峙,並未減弱這種飛機進步的勢頭。

雖然水上飛機有被另兩類飛機所替代的趨勢,但因為水上飛機具有其他機種所無法替代的優點,所以在一些國家(如日本、中國、加拿大)中仍得到相應的重視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