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飼料中有毒物質的控製(1 / 3)

第31章 飼料中有毒物質的控製

黴菌毒素是黴菌在消耗飼料或飼料原料過程中產生的有毒化學物質。黴菌毒素的化學結構一般都非常穩定,不會在飼料加工過程中被破壞。雖然黴菌的數量一般會在飼料加工過程中被減少,但任何時候隻要條件一合適則黴菌就又會生長起來。一般可通過保持低濕度、保持飼料新鮮、保持設備清潔以及使用防黴劑來控製黴菌的生長以及防止黴菌毒素的產生。

濕度是決定黴菌能否在飼料中迅速生長的最重要的因素。飼料中的水分可來自三個方麵:飼料原料、飼料加工過程以及飼料處理或儲存時所處的環境。為成功地控製飼料中的水分含量,必須管理好所有這三個方麵的水分來源。

由於玉米和其它穀物是飼料中水分和黴菌的主要來源,所以管理飼料中水分的首要步驟就是控製用以配合飼料的原料中的水分。由於所有的飼料原料都含水,所以必須對飼料原料進行監測,並記錄下其中的水分含量。

一般認為,穀物中的水分含量都很低,黴菌不會在其中生長。然而,水分在穀物籽粒中不是均勻分布的。例如,一批平均水分含量為15.5%的穀物中,有些籽粒可能僅含10%水分,而有些則可能含水分20%。各個籽粒的水分含量直接關係到黴菌的生長量,即:水分含量高的籽粒中比較容易學生黴菌。此外,破損籽粒中也容易孽生黴菌,破損籽粒中的黴菌生長量可為完整籽粒中的5倍左右。

飼料在粉碎過程中會產生摩擦,這會使飼料中積聚起熱量。如果對此不加控製,溫度上升5.51℃以上就會引起穀物中的水分發生顯著的移動,從而會促使黴菌生長。這一現象尤其容易發生在天氣寒冷時,因為這時的溫差會使水分冷凝於料倉的內壁上。吹氣錘磨係統可減少飼料中熱量的積聚,從而可減少因水分問題導致的黴菌生長。

一般來說,製作顆粒料的過程中會以蒸汽形式向飼料中添加 3~5%的水分。如果製粒過程進行得正確無誤,那麼過量的水分會在運輸之前從飼料中去除掉。然而,如果顆粒料在冷卻時其中的水分沒有被去除,那麼黴菌就很容易生長起來。由於含水分飼料的溫度高於正常,所以如果將熱或溫熱的飼料儲存於冷的料倉中,就會使水分冷凝於料倉的內壁上。

盡管已經證明,將飼料製成顆粒飼料可使飼料中的黴菌減少100~10000倍,但黴菌孢子在顆粒飼料製作完成後仍會存留於飼料內。製粒完成之後,一旦條件合適,顆粒飼料中存留下的孢子仍會開始生長。因此,顆粒料製作隻會延遲而非防止黴菌的生長,因而顆粒料製作在控製黴菌中的作用隻是次要的。此外,顆粒料隻會比非顆粒飼料更容易受到黴菌的侵襲。

黴菌的生長和黴菌毒素的產生,都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所以,飼料的運送應該少量多次,以便使飼料在被動物吃的時候都是新鮮的。一般來說,飼料應在送到後10天內被用掉。

飼料加工過程中以及加工完畢後,會與存留於飼料加工、儲存和運送係統內的陳舊的甚至結塊的飼料相接觸。陳舊的飼料常常是發生了黴變的,可能會感染與之接觸的新鮮飼料。為防止這一問題的發生,應將所有結塊的和黴變的飼料從飼料加工和處理設備中清除出去。

采用化學防黴劑是控製黴菌生長的一種有用方法,但不可僅僅依靠這一種方法。主要的防黴劑有:(1)各種有機酸(可以單用或合用,比如丙酸、山梨酸、苯甲酸和乙酸);(2)有機酸鹽(例如丙酸鈣和山梨酸鉀)以及(3)硫酸銅。固態防黴劑和液態防黴劑都同樣有效,隻要防黴劑能在飼料中均勻分布就行。一般來說,酸態防黴劑比其相應的鹽更為有效。

防黴劑載體的顆粒應該很小,以便能讓盡可能多的飼料顆粒與之接觸。一般來說,防黴劑顆粒越小,其效力就越大。有些丙酸防黴劑依靠從大顆粒載體上釋放出丙酸蒸汽而發揮作用。據認為,這些蒸汽就穿入飼料顆粒之間的空隙之中而達到均勻分布的狀態。

某些飼料原料可能不利於防黴劑效力的發揮。蛋白質或礦物質添加劑(比如豆粕、魚粉、家禽副產品粉以及石灰石)往往會降低丙酸的效力。這些原料會中和遊離酸,而將其轉變為其相應的鹽,而其鹽的防黴效力就比較低。日糧脂肪往往會增強有機酸的活性,原因可能是有機酸穿入飼料顆粒中的能力得到了加強。玉米中的一些未知因素也會改變有機酸的防黴效力。

當防黴劑按推薦濃度應用時,它基本上就會產生一段時間的無黴期。如果要獲得較長時間的無黴期,就應使用較高的濃度。防黴劑施放之後,由於化學結合或者黴菌活動的關係(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其濃度幾乎立刻就開始下降。當防黴劑濃度下降到無法抑製黴菌生長時,黴菌就會開始利用防黴劑作為自己的食料而開始生長。此外,被黴菌嚴重汙染的飼料中需要加入超過推薦量的防黴劑才能獲得防黴效果。

飼料在製粒過程中經受的加熱,會加強有機酸的效力。一般來說,製粒溫度越高,防黴劑就越有效。然而,顆粒料中的黴菌一旦開始活動,其生長速度會高於非顆粒料中的黴菌生長速度,因為製粒過程不但使飼料易於被動物所消化,同樣也使飼料易於為黴菌所消化。

銅的防黴效力很難得到證實。盡管已經證實,硫酸銅添加於飼料中能夠提高肉雞的增重並改善其飼料利用率,但高水平的銅可能對幼畜有毒,並可積聚在環境之中。此外,最近的研究表明,對家禽飼喂硫酸銅會導致類似於黴菌毒素引發的口腔病變,在其它動物也可能發生類似病變。

近來人們相當關注利用無機結合劑(礦物陶土)與黴菌毒素結合或阻止其被動物腸道吸收的問題。現已證明,這些陶土產品(沸石、膨潤土、精煉菜籽油的漂白土以及水合鋁矽酸鈉鈣)能改變大鼠對玉米赤黴烯酮和T-2毒素的反應。然而,必須清楚地知道,這些陶土對有些毒素的結合力可能是很弱的,甚至是不能結合的;再者,不同陶土製品的結合能力也是不同的。不過,許多陶土製品是"一般認為安全"的(GRAS),並可被用於飼料之中作為抗結塊劑或自由流動劑。

黴菌毒素在穀物中和混合飼料中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所以很難通過對穀物或飼料取樣進行黴菌毒素的檢驗分析而得出有意義的結果。隨意取得的樣品可能僅表現很低的黴菌毒素水平。事實上,黴菌毒素分析中將近90%的誤差都來自原始樣品的采集方法。這是因為,在一批受汙染的穀物中,僅僅1~3%的籽粒含黴菌毒素,而這些籽粒並非均勻地分布在這一批穀物中。

對於整粒穀物來說,至少需要正確地采集10磅混合樣品才能得到比較準確的黴菌毒素分析值。對於裝載在卡車上的穀物,可用一穀物取樣探頭采集樣品;對於料倉,應在每次出料過程中進行采樣。

15~20年前,常常用黑燈法篩選可能受黃曲黴毒素汙染的玉米。盡管廣泛應用黑燈法來檢測黃曲黴毒素和其它黴菌毒素,但研究證實這一技術能檢測出非黴菌毒素的材料,因而采用這一技術是不恰當的。再也不應使用黑燈技術來檢測任何一種黴菌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