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植物飼料中抗營養因子及消除方法(1 / 2)

第42章 植物飼料中抗營養因子及消除方法

l 飼料中抗營養因子存在狀況

植物性飼料是家畜的主要飼料來源。但近三十年來,發現幾乎所有能作為家畜飼料的物質中均存在一些能使飼料營養價值降低的抗營養因子,這類物質大多具有強烈的生物活性。當使用具有進些成分的植物作飼料時,在加工調製不當或攝食過量的情況下,對動物會產生各種毒害作用,如生長減慢、飼料利用率低、內分泌發生紊亂、間或有器官損壞等。

2 抗營養因子的抗營養作用

根據抗營養因子在家畜體內產生的生物學反應,其抗營養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麵:

2.1 降低蛋白質消化和利用率 如胰蛋白酶抑製劑、植物凝集素、皂甙、多酚化合物等。

2.2 降低礦物質溶解或妨礙其利用 如植酸鹽、草酸、硫葡萄糖甙、棉酚色素、單寧。

2.3 使某些維生素失活或增加共需要登 這類物質主要是抗維生素類,如抗維生素A因子、抗維生素D因子、抗維生素E因子以及抗維生素B族因子。

3 各種抗營養因子的消除方法

抗營養因於消除的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學方法和生物化學方法,根據抗營養因子本身的性質,采取不同的措施。

3.1 胰蛋白酶抑製劑、植物凝集素、脲酶、抗維生素因子 這類抗營養因子可采用加熱法使其失活。大豆在120℃熱壓15min、105℃蒸煮30min,可使胰蛋白酶抑製劑活性破壞80%,脲酶和脂肪氧化酶活性降至較低水平;植物凝集素在常壓下蒸汽處理1h或15磅高壓蒸汽處理20min,便可使凝集素完全破壞。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加熱處理過程中應防止加熱過度和加熱不足,否則將達不到預期效果。

3.2 硫葡萄糖甙

3.2.1 水浸法:硫葡萄糖甙具有水溶性,用水浸泡法去毒簡便易行。

3.2.2 醇類水溶液處理法:醇類水溶液可提取出餅粕中的硫葡萄糖甙和多酚化合物,並能抑製餅粕中酶的活性。

3.2.3 化學處理法:用堿、氨、硫酸亞鐵等進行處理。堿處理法可破壞硫葡萄糖甙和絕大部分芥子堿,常用Na2C03去毒,效果較好;氨處理時同時加熱,氨與硫葡萄糖甙及其降解產物形成螯合物,從而失去毒性。

3.2.4 微生物降解法:一些細菌和真菌可消除硫葡萄糖甙及其降解產物。

3.2.5 坑埋法:將菜籽餅粕用水拌和後封埋於土坑中30~60d,可去除大部分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