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生產高質量飼料應采取的技術措施(1 / 3)

第60章 生產高質量飼料應采取的技術措施

隨著配合飼料和顆粒飼料的迅速普及,飼養業對飼料的質量要求愈來愈高,為了規範飼料的加工質量,國家製定了一係列標準,並根據飼料科技的發展,適時進行了修訂。生產企業必須不斷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達到標準中提出的要求。

1 粉碎粒度

飼料粉碎得愈細,粉碎能耗愈高,加工成本增加。對豬而言,如果飼料粒度降到0.4mm以下,胃腸潰瘍有加劇趨勢。所以標準規定了適宜的粒度要求。

在實際生產中,不同地區對飼料加工的粒度差異較大,一般來說,北方偏粗,南方偏細。我們在陝西省有些地方看到生產蛋雞料粉碎機配8~10mm孔篩片,廠方反映本地農民認為肉眼能看到飼料中黃色的玉米粒子才是好料。其實這是很不科學的,還是應以國家標準為準。

國標GB/T5915-93(代替GB5915-86)規定,仔豬、生長肥育豬配合飼料中,成品粉料的粒度要求99%通過2.8mm編織篩,但不得有整粒穀物,1.4mm編織篩篩上物不得多於15%。筆者認為粉碎機配2~3mm孔篩片可滿足這一要求。國標GB/T5916-93規定了肉用仔雞前期、產蛋後備雞(前期)配合飼料粒度要求同仔豬、生長肥育豬料;肉用雞中後期、產蛋後備雞(中後期)配合飼料99%通過3.35mm編織篩,但不得有整粒穀物,1.7mm編織篩篩上物不得多於15%。粉碎機配3~4mm孔篩片可滿足這一要求;產蛋雞配合飼料要求全部通過4mm編織篩,但不得有整粒穀物,2mm編織篩篩上物不得多於15%。粉碎機配4~4.5mm孔篩片可滿足這一要求。以上講的粉碎機均指臥式錘片粉碎機。

修訂後的新國標與老國標相比,粒度要求差異並不很大,甚至還要稍粗一點。現在對仔豬料的粒度要求還有爭議。Healy等(1994)報道,仔豬斷奶0~14d粒度宜在0.3mm左右,14~35d宜在0.5mm左右。對生長肥育豬的粒度要求,據Wondra、Hancock等(1993)報道,宜在0.5~0.6mm。黃忠(1998)認為粒度0.7~0.8mm飼料轉化效率最高。上麵講的粒徑實際上是平均粒徑,粉碎玉米時平均粒徑M與選用粉碎機篩片孔徑d的對應關係為M=(1/4~1/3d)。

現在有些養豬場反映,如喂用2mm孔篩片粉碎的仔豬料,可看到仔豬糞便中還有未消化的玉米小粒子,說明粉碎粒度還粗了一點,因此不少養豬場配1.5mm孔篩片來粉碎仔豬料。筆者的意見也傾向於仔豬料應粉碎得比生長肥育豬料細一點。

由於魚蝦消化道比較短,所以魚蝦料粉碎得比較細。淡水魚料要求全部通過20目分析篩,40目分析篩篩上物不多於30%;對蝦料要求全部通過40目篩,60目篩篩上物不多於20%;鰻魚料要求全部通過40目篩,80目篩的通過率達95%。對這些魚蝦料,要采取先配料後粉碎、二次粉碎或微粉碎工藝。

2 配料精度

目前配合飼料廠的容積式計量配料器,基本上已被淘汰,紛紛改用電子秤。采用微機控製的電子秤國內水平可達到靜態精度±1/1000F.S,動態精度±3/1000F.S,已完全能滿足生產配合飼料和濃縮飼料的要求。

為了減小"空中量"對配料精度的影響,容重比較大的料應該用小直徑(或低轉速)的配料攪龍配料;配料程序應先配大料,後配小料;配料時要盡量考慮到對秤鬥對稱下料,以免過分偏載影響電子秤的精度;電子秤的精度要定期校驗。

預混料參加配料,則要稀釋到配料秤最大稱量的5%以上,否則會增加配料誤差。料量低於配方5%的小料,也不宜直接進配料倉,可將幾種小料製成預混料後進配料倉參加配料。

在工藝設計和設備選用上,進配料倉的料,最好用旋轉式分配器輸送,取代攪龍輸送,因為攪龍中會有殘留,甚至會發生竄倉,而影響進倉物料的實際量,增加配料誤差。

目前問題比較多的是一些采用人工配料小廠,操作人員往往不作認真稱量而估摸著配料,這樣配料誤差就很大了,這主要是管理問題,要加強操作人員的質量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