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海底探奇
1.千斤臘子萬斤象
""臘子""是中華鱘,""象""是白鱘,說它們的壽命比一般魚要長的多,長的也大。鱘魚是一種古稀魚類,你知道它有哪些價值嗎?
中華鱘俗名鱘魚、鰉魚,是我國特有的名貴大型魚類。它的樣子很特別:身體為長筒形,前粗後細,頭和嘴均尖,青灰色的皮膚裸露無鱗,隻披有五行堅硬的骨板,乳白色的腹部,歪翹的尾巴,看上去,活像古代身披銳甲的武士。它主要生活在長江的幹流,在珠江、閩江、黃河以及自黃河到東海的沿海地帶也有少量的分布,一般在水的中下層活動,喜食小魚和蝦蟹,生長迅速,個體也較大,曾發現最大個體可達560千克,在四川的當地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之說。
中華鱘
中華鱘是一種溯河洄遊性魚類,平常生活在海洋中,每年4~6月,大批的成魚才由海入江進行生殖洄遊。它們不畏艱險、長途跋涉,經曆5個月的時間才到達長江上遊江段的產卵場,產卵期間,親魚停止捕食,專心""生育""。產下的卵具有粘性,可以附著在石礫上,在水溫17~18℃時經過123~140小時,孵出幼魚。幼魚將隨著父母回到海洋中生活,直到長大為成魚。
鱘魚是一種古老的魚類,它們的祖先在1.5億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了,可以說是古代魚類進化的""活化石"",在學術上很有研究價值。它還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肉味鮮美,魚卵可做國內外聞名的魚子醬,鰾和脊索可以製魚膠,魚鰭和魚唇富有膠質,可以與鯊魚翅媲美。因此,一直是人們捕撈的對象。因此,中華鱘與白鱘都被國家列為一級保護動物。
2.鐵樹開花,魚兒上樹
人們常用""鐵樹開花,魚兒上樹""來比喻事物發生的艱難或不可能,其實鐵樹可年年開花,魚兒可天天離水上樹。世界上卻真有一種魚會爬樹,它就是彈塗魚。彈塗魚靠什麼樣的""足爪""爬上大樹呢?
在我國的沿海地帶,常常可以看見在沙灘附近蠶豆大小的洞穴裏,一個個眼睛高高突起的魚不時地探出腦袋,這就是彈塗魚,它們機警靈活,體長隻有8厘米左右,胸鰭發達,可以在沒有水的地方爬行、跳躍,有時還爬到紅樹林的樹枝上。
多數魚類離開水就會因缺氧窒息而死,而彈塗魚卻不會。因為它除了用鰓呼吸外,還可以憑借皮膚和口腔黏膜的呼吸來攝取空氣中的氧氣。
彈塗魚的胸鰭成臂狀,很像高等動物的兩隻腳。它在爬樹時,主要就是用胸鰭抓住樹幹,不急不慢地往樹上爬。彈塗魚的視覺很敏銳,一隻眼睛專門用來搜尋食物,而另一隻眼睛卻警惕著可能出現的敵害。所以,要捉住它非常不容易。
彈塗魚主要生活在亞洲、非洲和澳大利亞等熱帶地區,專食小型甲殼蟲和昆蟲。彈塗魚個頭較小,但肉味鮮美細嫩,含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營養價值很高。
3.冒險吃河豚
人常說:""飲鳩止渴"",為了止渴飲毒鳩不是有人真的去做過我們不知道,但河豚劇毒,因其味美,人們還是願意冒險一吃的。吃河豚時應注意什麼呢?
河豚遇敵害,肚子就吸足氣,鼓得像個圓球,背朝下腹朝上漂浮水麵,十分有趣。
河豚的肉非常鮮美,很多人非常喜歡吃。但是河豚的確有劇毒,處理不幹淨,吃了會中毒死亡。
其實,河豚並不是全身都有毒,河豚主要是它的卵巢、血液、皮膚和肝髒有毒。在這些組織裏含有一種耐高溫、耐酸的河豚毒素。人要是不小心吃了這種毒素,會惡心、嘔吐、神經麻痹,進而脈搏和呼吸停止。而且河豚死了以後,它們的毒素會慢慢由內髒流到全身各部分,所以死河豚千萬不能吃。
為了避免吃到河豚毒素,我們可以把新鮮的河豚剝去皮,去除所有內髒組織和血液,並且洗刷幹淨,再放在清水裏泡上一陣子,然後再燒透,就可以放心煮熟吃了。在沿海地區,有經驗的人往往把河豚魚肉醃成魚幹,不吃鮮肉,以防萬一。
4.分門別類論巨鯨
在蔚藍的大海裏,生活著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鯨魚。鯨類家族有好多種,最主要的有哪幾種?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哺乳動物,它身長可達30米,體重約170噸,舌頭有一頭大象那麼重,它張開嘴的寬度可讓10個成年人自由進出。剛生下的幼鯨就有7-8米長,體重3噸多。藍鯨的力氣大得可以和火車頭相比,據說曾有一頭藍鯨把一艘27米多長的捕鯨艇拖著跑了70多公裏,而當時捕鯨艇正開足馬力向後倒退。
逆戟鯨也叫虎鯨,十分凶惡,三角形的背鰭很引人注目。它的食量特別大,記載中有隻逆戟鯨接連吃掉13隻海豚和15隻海豹。逆戟鯨是遊得最快的海洋哺乳動物,最高時速達到每小時55.5公裏。
抹香鯨頭大嘴小,體型非常奇特,體長大約20米,特別喜歡吃大王烏賊,它是哺乳動物中的潛水冠軍,能潛到3000多米深的海底。
5.欲與海燕試比高
所謂飛魚,並不是說像鳥一樣在空中飛的魚,而隻是說那種從水裏向空中躍起的魚。當我們乘輪船在大海裏航行時,就會看見一溜一溜魚鑽出水麵,飛到遠處,再落入水中。沒有翅膀飛魚靠什麼飛呢?
飛魚的""羽翼""其實就是它的胸鰭。它的胸鰭比一般魚的胸鰭(或稱前鰭)大得多,約為體長的2/3,寬約為體長的1/3。飛魚騰躍以前,先在水中快速遊泳前進,鰭緊貼身體,並使身體的一部分露出水麵,這樣遊了一段距離之後,尾部開始用力搖動以使速度提高得更快,接著躍出水麵,張開胸鰭,在空中滑翔,但它的鰭不會像鳥翅膀那樣扇動。飛魚滑翔的距離最遠可達到360米,跳躍的高度有時可以達到大輪船的甲板上。
飛魚隻有受到水下凶猛生物的襲擊時,才飛出水麵,且能連續數次出水滑翔,時飛時落,既能躲避空中飛鳥的襲擊,又能避開海中惡魚的進攻。
■軟骨魚
江河中的魚都是硬骨魚,海洋中絕大多數魚也都是硬骨魚,除了鯊魚之外,隻有鰩魚和銀鮫是軟骨魚。
犁頭鰩生活在近海,它的胸鰭不太發達,但是尾鰭特別發達,遊泳時全靠尾鰭。
蝠鱝是鰩類的一種,也是鰩類中最大的一種,重量能達到1000公斤以上,雖然它不主動襲擊人,但發起怒來特別嚇人,能把小船撞翻。
6.茫茫海洋尋歸途
鴿子、候鳥、家犬和蜜蜂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在海洋裏生活的海龜會不會迷失在大海裏,忘了故鄉的路呢?
海龜雖然生活在海洋裏,但必須爬到陸地沙灘上產卵。卵在沙裏借助陽光熱量和沙子的溫度孵化,大約40~70天便可孵化出小海龜。小海龜剛一出殼便爬向大海,在海洋中發育成長。長大的海龜,到了繁殖期,又千裏迢迢循著一定的路線返回出生地,""故鄉""產卵。海龜為什麼能從茫茫海洋中找到自己的出生地而不迷路呢?
科學家研究認為,海龜對極稀薄的有機化合物的氣味特別敏感,它們就靠這種氣味來辨認方向,認識回""故鄉""的路,有的卻認為海龜是利用星空導航來識別回""故鄉""的路;也有人認為海龜是靠體內生物鍾的控製,根據太陽的位置,參照海流和水溫來確定方向回到""故鄉""的。海龜究竟是怎樣認識回""故鄉""的路,它為什麼偏偏要回""故鄉""產卵,尚待研究。
7.五月黑魚易上鉤
春夏秋冬,釣魚都有講究,在河南要想釣黑魚,最好的月份是五月,你知道為什麼嗎?
每年鮮花盛開的五月,正是河南一帶黑魚產卵的季節。魚卵產在水塘稀疏的水草間,由膠質物包裹成碗口大一團。起先呈淡黃色,逐漸變黑,隨即孵出幼魚。剛孵出一二十天的幼魚也抱成團,一二厘米長的小黑魚成團在水塘上層遊動。從卵團到幼魚團這一段日子,公母親魚日夜在水下看守保護。
黑魚在繁殖季節,對後代的保護是絕對認真負責的。這時候在卵團處或者幼魚團處下鉤,特別是用小青蛙作釣餌,準能把一二千克重的公母親魚先後釣上來,成功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除非別人在你之前已經把公母親魚釣走了。
怎麼識別公母親魚還在不在卵團或幼魚團下麵呢?隻要卵團看起來新鮮完整,不破碎很髒,公母親魚準還在下麵。隻要幼小黑魚還緊緊團成球形一起在水裏移動位置,不散團,公母親魚準還在下麵。
有人曾用牧鵝的長竹竿,去捅幼魚團,結果幼魚團下的親魚,竟咬住竹竿較細的一頭使勁擰,還使勁往水下拽。
現在你該明白了,五月的黑魚最容易上鉤,就是因為黑魚怕青蛙吃掉它的魚卵和幼小黑魚,所以用小青蛙做釣餌下鉤,很容易把公母親魚釣上來。
黑魚是很凶殘的肉食性魚類,幼魚一旦稍稍長大,散了群,彼此就誰也不認得誰了,父母有可能吞食自己的子女,兄弟之間也會弱肉強食,彼此殘殺。
8.海洋射手,捕食絕招
在海洋裏,鯨魚""噴水""是一道壯麗的景觀。我們都知道鯨魚噴出水柱是它將用過的空氣,從肺呼出來的廢氣頂起一股海水造成的。但還有一種魚都用口射水,這還是它捕食的武器呢,你知道它是什麼魚嗎?
射水魚是因其能從口中噴出一股水柱而得名的。
射水魚的色彩鮮豔,身長隻有20厘米左右,長著一對水泡眼,眼白上有一條不斷轉動的豎紋。在水中時,既可以看見水裏的東西,還能觀察水麵上空的物體。一旦發現獵物,便悄悄遊近目標,瞄準後,從口中噴出水柱將昆蟲打落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