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非洲卻有一種叫燕千鳥的小鳥,能同鱷魚友好相處,鱷魚從來不傷害這種小鳥。原來鱷魚的嘴裏經常有水蛭這樣一些寄生蟲,使鱷魚十分痛苦,而燕千鳥卻很喜歡吃這些寄生蟲。人們有時看到鱷魚在岸邊張開大嘴,燕千鳥在它的嘴裏跳來跳去,啄食它牙縫裏的肉渣,吃掉寄生的水蛭,幫助鱷魚清理口腔。有時鱷魚睡著了,隻要燕千鳥用翅膀拍打它的嘴巴,鱷魚就會順從地張開嘴,讓燕千鳥飛進去。因為燕千鳥充當了鱷魚的牙簽,所以這種小鳥也被叫做牙簽鳥。
■雷鳥的服飾
燕千鳥經常在鱷魚棲居的地方營巢育雛,有鱷魚保護,它們感到很安全。如果一聽到有什麼不安的動靜,它們邊飛邊叫,鱷魚會立刻醒過來,把入侵者趕走。
因此,雷鳥為了不讓天敵捉到自己,就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羽毛的顏色:夏天,雷鳥披上粟竭色帶有不規則黑色或竭色斑紋的羽毛;冬天,雷鳥就換上一身雪白的羽毛。這樣,會變色的雷鳥就能隨時躲過它的天敵了。
8.澳大利亞的""七弦豎琴""
在澳大利亞的熱帶森林裏,有這樣一種鳥,不僅能歌善舞,還能模仿其他鳥類的鳴聲,是多才多藝的飛禽,它就是琴鳥。琴鳥為什麼如此優美動聽呢?
琴鳥是一種稀有珍禽,尾巴長得很美麗。雄鳥長有16枚尾羽,大部分尾羽呈栗色並鑲有黑邊兒,最外側的一對尾羽長可達70厘米,寬達3.5厘米,色彩斑斕。當尾羽豎展開時,就好像古希臘的七弦豎琴,因此得名""琴鳥""。琴鳥體長80厘米左右,喙強而直,足健壯善於行走,但飛翔較差些,主要靠滑行。
琴鳥主要分布在大洋洲東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上。它們築巢多在森林樹木的高處或懸崖峭壁、人煙稀少的地方。琴鳥以蟲蟻、草實為食,常用有力的爪子翻找土壤中的小蟲。
冬季來臨之前,雄鳥便以娓娓動聽的歌聲、優美的舞姿以及它那漂亮豔麗的琴尾,頻頻開屏向雌鳥求愛。在雌鳥到來之前,簡直是使出渾身解數。雌鳥來後,它便使尾羽朝著雌鳥快速顫抖、滑動,不斷展示它那美麗的羽毛。琴鳥一般冬季繁殖,因此秋冬之交,雌鳥便開始著手築巢了。每次產卵一個,孵化35-40天的時間,雛鳥出生,八個月後可以獨立生活。雄琴鳥大約5-7年後才長出典型的成年尾羽。幼年時以小群活動,成年後便建立大約6-8萬平方米的活動區。其壽命為15年。
9.大草原上的美麗歌手
百靈鳥不僅聰敏、機警,它那清脆悅耳的歌聲也十分婉轉動人,給整個大自然增添了無限快樂的情趣。所以,百靈鳥有""草原歌手""的美名。這麼聰明美麗的鳥兒在預防敵害方麵也有較為聰明的辦法,你知道是什麼嗎?
百靈鳥有一身黃褐色的羽毛,上麵還有暗色的條紋,很像禾草的陰影,與周圍的環境很相似,這使它不容易被敵害發現,它有兩條健壯的腿,奔跑的速度非常快,起飛時也能拔地而起,直衝雲天。
百靈鳥非常機警,時刻注意隱蔽自己,不讓敵害發現。百靈鳥媽媽在喂初出的小寶寶時,在巢裏停留的時間很短,以免小寶寶發出聲響暴露了目標。它外出找到食物時,也不直接飛回巢裏,而是先落在離巢很遠的地方,非常隱蔽的步行回到巢裏,這樣,敵害就很難找到它的巢。
■空中旅行家
有一種叫北極燕鷗的鳥,它們每年6月都在北極附近地區產卵育雛,到北極地區的寒季即將來臨的時候,它們便帶著小寶寶南飛,經過一萬多千米的長途飛行,曆時4個多月,到達南極繼續生活,培育後代。直到第二年3月南極地區暖季將過,它們就會沿著原來的路線,飛回北極的老家。
因此北極燕歐被人們讚譽為""空中旅行家""。10.安居才能樂業
家燕是一種候鳥,它們每年秋天飛到溫暖的南方,到了春天又飛回北方,忙著築巢生蛋,撫養小燕子。家燕為什麼把巢築在屋簷下?
家燕經常把巢築在人家的屋簷下。這是因為家燕是一種和人類關係很親近的鳥,從很遠的時候,人們就知道家燕能大量地捕捉害蟲,是人類的朋友,所以從來不去傷害它們,家燕也就不怕和人類作鄰居。古代的中國人把燕子叫做""玄鳥"",認為它們在自己家的屋簷下築巢是吉祥的象征。燕子很會照顧小寶寶,在屋簷下築巢雨水淋不著雛鳥,也用不著擔心可怕的敵人蛇和野貓,它們經常會攻擊燕巢並吃掉鳥蛋和小燕子。
燕子的巢是由燕子夫婦共同努力建成的,它們用潮濕的泥土和枯草、羽毛作材料,拌和上自己的唾液,捏製成丸狀的泥球,用5天~7天的時間就能造出一個新巢來。好多燕子每年春天都回到自己的舊巢,誰也不明白它們怎麼會記得那麼清楚,舊巢隻要花上一兩天的時間修一下就行了。有時舊巢被麻雀強占了,家燕會邀集一群夥伴把麻雀趕走,如果趕不走,就會銜泥、銜草把巢口封起來,讓麻雀憋死在裏麵。
11.夜間活動的精靈
秋高氣爽,大雁南飛。去南方氣候溫暖的地方地過冬是候鳥的越冬方法,但還有另一種奇怪的現象--冬眠,你知道嗎?
夜鷹主食蚊子,但到了冬季,由於氣候變冷,蚊子銷聲匿跡,食物短缺,加上天寒地凍,所以夜鷹就躲進樹洞中沉睡,以休眠來度過寒冷的季節。夜鷹這種休眠現象,是由氣候和食物條件的變化而決定的。
夜鷹正因為它是夜行性鳥類,才得名夜鷹的。它的眼睛特別大,視覺敏銳,能在微弱的光線下發現蚊子和夜蛾。所以它一般夜間出來捕食,尤其黃昏和黎明時分,顯得非常活躍。它的羽毛輕盈柔軟,因而飛行起來寂靜無聲,還能做快速回旋、滑翔或浮翔。夜鷹嘴較寬闊,邊緣的羽毛變異成髭毛,起到感觸及網羅捕食的作用,適於飛捕昆蟲。夜鷹前趾基部合並,中爪有櫛狀緣,既適於攀援,又可幫助梳理沾在髭毛上的昆蟲。
白天,它們常棲居於山林或山澗密林、灌木叢中,喜歡伏貼在山坡草地或粗大的樹枝上。這時,它們的羽毛色澤酷似樹皮,起保護的作用。
夜鷹的繁殖期一般在5-7月,雄雌鳥輪流孵卵,16-18天幼雛出生,雛鳥全身赤裸,眼緊閉,屬晚成鳥。我國的夜鷹分布在西藏、東北、華南和華中地區。
12.可憎的捕殺
旅鴿曾經是北美洲數量最多的鳥類,可是當地的人們在一季之內就捕殺一百多萬隻。最後一隻名叫瑪莎的旅鴿於1914年在動物園中死去。一種鳥類就這樣消失了,它說明了什麼呢?
在南印度洋上有個叫毛裏求斯的島國,著名的渡渡鳥原來就生活在這裏。渡渡鳥是鴿子的近親,但是身體卻有火雞那麼大,長著鷹一樣的嘴和短尾巴,它身軀臃腫,翅膀退化,隻會走,不會飛,喜歡吃植物的果實和種子。
16世紀時,葡萄牙殖民者來到這個島上,由於渡渡鳥肉味鮮美,遭到侵入者肆無忌憚地捕殺,再加上對大片森林的砍伐,渡渡鳥很快就絕滅了,連一個完整的標本都沒留下,現在我們隻能從圖畫中看到它的模樣。
人類的濫捕濫殺和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是使動物絕滅的最主要的原因。近300年來,已經有75種鳥類絕滅,平均每四年一種。本世紀以來,平均每年有一種鳥獸從地球上消失。
1880年前,美洲的旅鴿多達50億隻。當這種鳥群從天空飛過時,把太陽都遮得暗淡無光,根據一位鳥類學家記載,有一天無數旅鴿從他頭頂上浩浩蕩蕩飛了4個小時,估計這支旅鴿隊伍有360公裏長。但由於人們野蠻捕殺--用網捕,用步槍打,用機槍掃射,甚至用大炮裝上霰彈轟擊,平均每天要捕殺15000隻。隻過了20年,這種旅鴿就從地球上徹底絕跡了。
13.遍地插柳柳成林
俗話說:""插根柳枝就能活""。但柳枝要活下去長成一棵大樹還得有人去插,其實,有一種鳥會成片地插柳枝,使它長成一片林,也成為自己生活的樂園。你知道這種植樹鳥是什麼鳥嗎?
在南美洲的秘魯有一種叫""卡西亞""的鳥,這種鳥長得很像烏鴉,但叫聲比烏鴉好聽。""卡西亞""就是一種會植樹造林的鳥。它是怎麼植樹造林的呢?
原來它喜歡吃甜柳樹的葉子,在吃的時候,先咬斷柳枝放在一邊,再用嘴在地上啄個洞,把柳枝插進去,然後才開始吃柳葉。插在地上的柳枝經過日曬和雨水的滋潤,便會成活,不久就可以長到一米多高。因為""卡西亞""喜歡成群活動,所以它們一插就是一片柳枝,而且整齊有序,這樣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一片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