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陸地奇觀(1 / 3)

第9章 陸地奇觀

1.輾轉萬裏歸故裏

麋鹿,俗稱""四不像"",又名""大衛鹿""。它原產我國,是世界上鹿科動物中最為珍貴的一種。它的價值可與國寶大熊貓相比,同金絲猴齊名。你知道麋鹿的家族史嗎?

我國麋鹿,曆史上分布地區較廣。麋鹿繁盛的時期是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時代,周末以後轉向衰敗,明代以後,野生麋鹿在我國大地上絕跡。清朝時代,僅北京南苑南海子皇家獵苑裏有人工飼養的一群麋鹿,已成為稀世珍獸。

1865年,法國傳教士阿爾芒德·大衛(動物學家),有一天到南海子皇家獵苑外邊,想了解民間傳說的""四不像""是否確有其物。大衛爬牆偷窺,一眼就看出苑內的動物是一種鹿科動物,正是久聞其名今始得見的""四不像""。他斷定這是一個新種,下決心要弄到這種珍稀動物的標本。在一個寒風凜冽的夜晚,大衛隔著牆同裏邊的守卒進行盜買盜賣的交易,以二十兩紋銀換取了兩張麋鹿皮和兩個頭骨。就這樣,中國特產麋鹿的標本被弄到法國去了。1866年,巴黎自然曆史博物館鑒定為鹿科中的新屬、新種,學名定為""大衛鹿""。這是大衛鹿的由來。

1866年以後,幾個歐洲國家的駐華使節通過種種手段,從南海子鹿苑陸續弄到幾十隻麋鹿,分養在英、法、德、比幾個國家的動物園裏,使歐洲人大飽眼福。189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南海子獵苑被毀,麋鹿及其他動物全部罹難。從此,中國特產麋鹿就全部消失了。

養在歐洲幾個國家動物園的麋鹿,被英國酷愛動物的貝福特公爵十一世花重金購去,養在烏邦寺莊園裏。目前,全世界有近100家動物園飼養中國麋鹿約有1100隻。

在此情況下,國內外動物界發出呼籲,希望中國麋鹿重返故裏,建立家園。世界的呼籲與貝福特公爵的繼承人塔維斯托克侯爵的意向相合,通過書信往來,1984年春天,英國牛津大學研究麋鹿生態的博伊德博士,受侯爵委托來到北京,商討麋鹿返回我國的計劃。1985年8月22日,英國烏邦寺莊園將22隻麋鹿運抵北京,被送進南海子鹿苑飼養。從此,消失了近九十年的中國麋鹿又可以在故鄉世世代代繁衍下去了。

2.天生愛做夢

我們知道,人在睡眠中局部大腦皮層還沒有完全停止活動,就會出現做夢現象。那麼,動物在睡覺時是不是也會做夢呢?

科學家經過長期的觀察與研究發現,動物在睡眠時,大腦能像人腦那樣發出電波,不但有""慢波""睡眠,而且也會做夢。如貓在睡覺的時候會豎起耳朵,嘴邊的長須會顫動,有時還會輕輕地叫幾聲,好像在追捕什麼目標似的。鸚鵡睡覺時常把頭藏在翅膀下麵,時而還可能發出低聲的叫喊。不但貓、馬和狗一類家禽會做夢,而且大象、刺蝟、鬆鼠、鼴鼠、老鼠和其他一些哺乳類動物都會做夢。

科學家利用""腦電流描位器""對各種動物進行檢測,還發現有的動物做夢多一些,時間長一些;有的動物做夢少一些,時間短一些;例如""犰狳、蝙蝠、鬆鼠和老鼠比起人來就更常做夢。鳥類的夢很少,爬行動物不論其大小也很少做夢,其原因是,它們必須隨時對天敵保持警覺,以便能夠及時逃脫。

至於動物能否憶起自己做過的美夢或惡夢,科學家還在進一步探索中。

3.治病療傷有妙方

動物園裏的動物生了病,飼養員會把它們送進附設的野獸醫院,由專職的獸醫給它們治病。那野生動物生了病怎麼辦呢?

好多動物都自己會給自己治病,也有的動物會給別的動物治病。

比如鷸和雉雞,一旦一條腿骨折,會自己忍痛轉移到河邊或塘邊,用嘴銜些軟泥摻和進小草,敷在骨折處,把斷骨固定住,過一段時間,骨傷處就自己長好了。

有的魚的魚身上會寄生好多白色的寄生蟲,像是從魚鱗和魚鰓上長出了豆芽似的。得了寄生蟲病,對魚健康生長很不利。有一種清潔魚,專愛吃魚身上的寄生蟲,這樣它們就成了魚醫生。清潔魚既治好了病魚的寄生蟲病,又養肥了自己,倒是一舉兩得。

熱帶森林裏的猴子,得了瘧疾,像人得瘧疾那樣,身上熱一陣,冷一陣。這時候病猴就會去啃金雞納樹的樹皮,盡管這種樹的樹皮十分苦澀。金雞納樹皮中含有奎寧成分,能治瘧疾,所以病猴啃了這種樹的樹皮,可治好瘧疾。

4.饒有風趣的野驢

小朋友,你一定讀過《黔之驢》,知道了驢子的個性,也聽到過一句:""笨的像驢子一樣""的比喻,可能你對驢子會有一些偏見。其實,野驢是一種珍貴的野生動物,它的聰明可愛令人不禁莞爾,你不相信嗎?

野驢,世界上有兩種:一種叫亞洲野驢,另一種叫非洲野驢非洲野驢已證實是家驢的野生祖先,而亞洲野驢則不是。亞洲野驢有六七種(包括亞種),其中有兩種產於我國。它們是蒙古野驢、西藏野驢。兩者都屬於世界珍獸。

我國野驢同家驢大小相同,身體健壯,善於奔跑,時速可達六十公裏。野驢視覺、聽覺、嗅覺都很敏銳,距人一裏多地,它就能發覺。它喜歡群棲,往往幾十頭、上百頭一群。

野驢同其他野生動物一樣,有爭雄的習性。每到秋高氣爽的九月,是野驢的發情期。這時,公驢之間要爭雄較量,勝者有權霸占同群中的母驢,與其交配。母驢也向勝者討好、獻媚。敗者甘拜下風,孤立於群體之外,隻好""打光棍""。野驢以""天然優選""辦法繁殖後代,再加上具有適應高寒環境的素質,所以後代特別健壯剽悍。科學家們預言,終有一天要把野驢馴化,培育成新的種源,以改善現有家養馬、驢的品種。

野驢是世界稀有物種,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經濟價值。為了保護這一世界珍獸,我國政府已將它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殺。內蒙古、新疆、青海都分別建立了野驢自然保護區,積極開展野驢資源、生態環境、生活習性和繁殖等調查研究與保護工作。隨著這些工作的逐步開展,我國野驢必將有較大發展。

5.動物看世界

人與動物交流受到一定的限製,所以人無法了解動物眼裏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因此,科學家對此作了專門的研究。動物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樣子呢?

動物跟人沒有共同語言,所以不可能通過互相交談,來了解動物看周圍東西,是不是跟人看到的一模一樣。動物也不會繪畫,不然可以通過繪畫,把它們看到的東西的模樣和色彩,畫出來給我們看。

人們隻能靠觀察動物的表現,靠解剖動物的眼睛,從眼睛構造上來了解它們的視覺功能。

昆蟲中的蜜蜂,它能分辨不同形狀和顏色。有人做過試驗,在不同形狀和不同顏色的盤子裏,有的放蜜,有的不放蜜,時間一長。即使那種形狀那種顏色的盤子裏不再放蜜,蜜蜂也一樣飛落到那種盤子裏來找蜜吃。蜜蜂找到不同形狀不同花色的蜜源植物,會飛回蜂巢,在巢脾上跳舞,用舞蹈形式告訴同伴哪裏有蜜源植物,可在那裏采到花蜜和花粉。可見蜜蜂對不同形狀和不同顏色是能夠分辨出來的。

從眼睛構造來看,猴子、狒狒、猩猩、黑猩猩等高等的靈長類動物,眼睛構造複雜,具有角膜、虹膜、鞏膜、瞳孔、晶狀體、視網膜等構造,非常接近人的眼睛。這些高等動物看周圍東西,很可能跟人看到的一模一樣。

6.樹獺:天下第一懶

人是有惰性的,在動物界也有一個特別懶的動物--樹獺。它的懶簡直出人預料,它寧願一月不吃飯也懶得去覓食。小朋友,可千萬別學樹獺偷懶成性。樹獺為什麼如此懶呢?

在南美洲的熱帶叢林中,生活著一種珍奇古怪的小動物--樹獺。樹獺常年生活在樹上,奇妙的是,它們無論是休息、睡覺、生兒育女,都是腳朝上、頭朝下的倒懸在樹上。有的一生都生活在同一棵樹上,甚至死後仍掛在樹上。

樹獺的四肢長而結實,長著鋒利的鉤爪,前肢有兩爪,後肢有三爪,所以能倒鉤在樹枝上。它隻能用後肢站立,不能行走,在地麵上隻能用前肢拖著身子向前爬。奇怪的是樹獺在陸地上雖行動不便,但在水中卻是出色的遊泳能手。

樹獺非常懶惰,倒掛在樹上一連幾個小時一動也不動。饑餓時,它就摘些隨手可得的樹葉、嫩芽和果子,夠不著了,才不得不挪動自己的身體,這時也是頭朝下,用後肢在樹枝上懶洋洋地移動。樹獺的行動相當緩慢,平均每分鍾隻能移動1.8~2.5米。它能忍饑挨餓,於是懶於覓食,即使餓上一個月也死不了。由於它出奇的懶,原來粗糙的長毛的表麵上寄生著大量綠色的地衣和藻類植物,這也成了它巧妙而神秘的天然保護色。

樹獺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照理說應該很容易養活,奇怪的是各國動物園中都見不到樹獺。這主要是樹獺調節體溫的能力極差,而且體溫很不穩定,適宜生活於25℃環境。如果把它放在35~40℃的陽光下曬一會兒,它的體溫便升高到致命的限度而死亡,所以很難在動物園中生存。

7.優缺點相倚而生

長頸鹿由於要吃樹上的葉子,天天伸長脖子,以致進化成現在這個模樣。小朋友是不是要懷疑,長頸鹿在喝水時,頭低下去,會不會頭重腳輕栽倒在地呢?

長頸鹿身高6米上下,是地球上現存動物中,個子最高的動物。長頸鹿脖子特別長,長腳又細又長,顯得有點兒頭重腳輕。正因為這樣,長頸鹿低頭飲水十分費勁,它必須先左右叉開兩隻前腳,使整個身體重心下移,然後低頭飲水。或者幹胞跪下,使整個身體重心向下移,然後低頭飲水。也許正是因為長頸鹿飲水太費勁,所以它平時可以長時間不飲水。

長頸鹿隻產在非洲,主要靠吃高處的樹葉生活。它的眼神很好,伸直脖子可以看得很遠。一旦發現獅子一類的猛獸,它拔腳就跑,跑得還挺快。萬一跟猛獸狹路相逢,它會用腳回擊,抵擋一陣子。因為長頸鹿得經常提防猛獸襲擊,連睡覺也不安穩,所以養成了站著睡覺的習慣,這樣一有情況,就可馬上逃跑。

8.小鬆鼠的大尾巴

好多動物都長有尾巴並有一定的用處。袋鼠的尾巴在它休息時能夠支撐身體,使身體較穩地立於地麵,在它跑時起平衡作用;而馬的長尾巴像舞動的撣子把騷擾它的蚊蠅趕走。小朋友,你知道小鬆鼠的大尾巴有什麼用嗎?

小鬆鼠喜歡吃果實、嫩芽,甚至還喜歡啃樹皮。在森林裏,它們翹著大尾巴在樹幹上跳上跳下,好玩極了!整個秋天,鬆鼠們都忙著采集過冬的食物,然後再把這些食物藏到自己的""倉庫""裏。在寒冷的冬天,鬆鼠吃完食物,就縮進洞裏,把那條毛茸茸的大尾巴,嚴嚴實實地圍在頭上,整個身子縮成一個團,就像圍上一條大毛圍巾,鬆鼠不但在樹上跑來跑去十分靈巧,而且還能從這根樹枝跳到另一根樹枝上。當它們騰空跳躍時,從來不會失足落下來,這可是大尾巴幫助平衡的功勞。在樹上生活的鬆鼠家族,如紅腹鬆鼠、豹鼠、岩鬆鼠等,都有大尾巴。生活在地上的鬆鼠的親戚,如旱獺、黃鼠,因為用不著在跳上跳下時靠尾巴保持平衡,所以它們的尾巴都很小。

9.清洗食物講衛生

動物界最講衛生的就數浣熊了,因為它吃的東西一般都要在水中洗過,浣熊真的是出於講衛生才洗食物嗎?

浣熊身長在0.6-0.9米之間,重可達11千克,毛色呈灰色或棕色,拖著條深棕色尾巴,長可達25厘米,上麵帶有4-6圈黃色的環紋,鼻子很尖,前腿的功用和手相似。

浣熊喜歡選擇附近有水有樹、可以做窩的地方居住,它們夜間出外捕食小龍蝦、蛤蜊、魚和青蛙等動物。在秋季,它們也吃堅果、漿果等植物的果實,尤其喜歡吃嫩玉米。

多數浣熊有清洗食物的習慣。當附近沒有水時,浣熊就不肯進食。但是,如果浣熊在離水很遠的地方,需要食物時,它們也會不洗就吃,隻是它們不大喜歡這種吃法罷了。浣熊洗食物絕不是為了講求幹淨、講衛生;因為有時候清洗食物的水比食物本身還髒!而且,即使是從水中捕捉到的獵物,浣熊仍會放回水中清洗一番。在我們看來就多此一舉了。看來,浣熊隻是喜歡食物在水中泡一泡的感覺,大概它認為那樣味道才鮮美吧!

浣熊終年定居的家,通常建築在空中的樹幹裏,小浣熊便出生在這裏。浣熊每年隻生產一次,每次四胎或五胎。

10.小袋鼠的直覺與本能

小袋鼠出生後還要在媽媽的腹袋中生活一段時間才能慢慢獨立生活。那麼,它生下後是怎樣進入育嬰袋的呢?

袋鼠是有袋哺乳動物的一種,而有袋哺乳動物和胎盤哺乳動物由於先天發育的差距,所以在出生後所受照顧也不同。

小袋鼠剛出生時不到3厘米長,尾巴和後腿簡直就像小草棍,眼睛緊閉,嘴巴隻是個小洞,耳朵也沒有長好,隻有前腿發育較好,有趾頭,也長出了指甲。所以,它需要在母體內再呆一段日子。小袋鼠生下來就能憑著直覺爬向母親的腹袋。袋鼠媽媽則在自己的皮毛上為它舔開了一條小路,小袋鼠就循著這條路一步一步爬到育兒袋的袋口,然後跳入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