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脫離母體後開始獨立生活,為了適應新的環境,新生兒自身不斷發生著適應環境的變化。由於新生兒生理調節與適應能力不夠成熟,所以在適應新環境的變化過程中,容易產生不穩定情緒,影響新生兒的健康成長。
醫學實踐證明,按摩能使新生兒產生欣慰感,通過肌膚接觸,對新生兒不僅起到安慰作用,而且有利於新生兒的智力發育。
按摩手法一定要輕,因為新生兒皮膚容易破損感染。按摩前應洗手,注意講衛生,指甲要剪短,確保不劃傷孩子的皮膚。
醫學專家主張按摩以新生兒手背、手心、腳背、腳心為主,輔以全身(除頭頸外)輕輕撫摸,每次按摩5-10分鍾為宜,每日1-3次。家長在按摩時注意不要影響新生兒的睡眠。
國內外有不少醫學專家推出多種按摩方法,可根據新生兒的具體情況選擇應用。
新生兒是指從出生到生後28天內的嬰兒。對於新生兒來說,身體的任何疼痛不適,都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盡管如此,通過認真觀察新生兒的體表語言,還是可以發現新生兒部分不適症的臨床表現的,早期發現對防治新生兒疾病有重要意義。
6.留心寶寶為什麼哭鬧
新生兒饑餓、身體疼痛、冷熱刺激等情況,是引起新生兒哭鬧的常見原因。哭鬧是新生兒表達身體不適的主要形式。如果新生兒突然哭鬧不停,家人要高度重視,必要時要去醫院就診,確診哭鬧的原因。
7.體溫上升
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發育尚未完善,易受外界溫度的影響,所以體溫不穩定,應注意保暖。不注意保暖,則易發生體溫上升,如果保暖過度也會發燒、抽風。
與成人不同,新生兒患病,體溫不一定升高,所以家民不能以新生兒體溫高低來衡量病情的輕重。
室溫過高時,新生兒通過皮膚水分的蒸發來散熱。加之進入的量不夠,則血液濃縮,體溫驟然上升,發生“脫水熱”。家長應注意按需哺乳。一旦發熱就打開包被,喂水,必要時洗溫水澡,以散熱。
8.體重減輕
新生兒出生後2-4日,排出水分較多,出現生理性體重下降,一般不超過出生體重的10%。新生兒出生4日後體重開始回升,7-10日可恢複到初生的體重。如果新生兒體重下降超過10%,以及體重回升過晚或恢複時間延長,部屬於異常情況,須注意尋找病例進行處理觀察,是否存在嘔吐、腹瀉、進乳是不夠等。
9.呼吸
新生兒出生後約10秒鍾內開始第一次吸氣,以後就可以規則呼吸。新生兒呼吸表淺而頻率較快,每分鍾約40-60次,個別可達80次,呼吸節律有時不均勻,一般兩日後降至40次左右。
新生兒呼吸頻率、節律、強弱、有無咳嗽等情況,是判斷呼吸係統疾病的臨床觀察指標。如發現新生兒呼吸異常應及時去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
有的新生兒偶爾可出現“打呼喚”的現象,不必大驚小怪,應當注意觀察,一般隨小孩年齡長大而消失。
10.嘔吐
由於新生兒消化器官尚未發育完善,胃的上口粗,下口緊,胃的位置偏高,所以,新生兒都或多或少出現溢乳,隻要精神好,吃奶好,大便正常,不必擔心。如果新生兒出現頻繁嘔吐,伴精神症,口周發黑,或大便不正常,則應看醫生。及時查明嘔吐原因,不可大意。
11.煩躁與嗜睡
此兩症狀是新生兒神經係統的常見症。發現新生兒煩躁不安或嗜睡,應及時就診。
12.驚厥
新生兒驚厥,欲稱抽風。臨床表現多種多樣,較多見的是局部衝發性抽動,如凝視、瞬目、口頰部抽動,手足抖動等,全身抽搐的情況較少見,局部抽搐較多見,但有時不易辨認。
引起抽搐的病因很多,常見的是中樞神經係統疾病、新生兒破傷風。代謝紊亂等病症。
發現新生兒有抽搐現象,須及時就診,特別是全身抽搐,對新生兒生命健康會造成很大危害,應及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