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打人事件
你1歲的小寶貝是不是開始揮起他的小拳頭來發動攻勢了?如何應付那些攻擊力強的小家夥呢?
回憶起自己第一次挨兒子的小拳頭的滋味,鬧鬧的媽媽記憶猶新。“那是在他14個月大的時候,有一天我們開車出去玩,路程比較遠,大約需要兩個多小時。爸爸在前麵開著車,我和兒子坐在後排。才走了一半的路,鬧鬧就開始變得有些急躁不安了,我趕緊想辦法安撫他。誰知,他突然一巴掌打在我的胳膊上,力量不重,但是卻使我印象深刻。”
“我驚奇地問他:‘你打媽媽呀?’他看了我一眼,毫不猶豫地打了第二下。當時我雖然口頭上淡淡地說了句‘不能打媽媽’,心裏其實很生氣。鬧鬧開始哭起來,我又不得不趕緊安慰他。當時,真不知道該如何麵對挑釁的寶寶,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孩子打人的這件事。但是,我發現他打完人反而更大膽了。”
打人是一種試探和情緒反應
對於1到2歲的孩子來說,類似鬧鬧這樣的攻擊行為非常普遍。有時候孩子打人,看不出有任何的理由,他們常常懷有一種玩的心理去試探自己的行為能力,或者試探大人們的反應。打完人,他們就等著看下麵將發生什麼事情。對他們來說,打人是正在進行的一項重大試驗。
另外,孩子打人也是帶有很強烈的情緒因素的。想一想1歲孩子們的生活世界,你就會發現,寶寶的每一天都在努力掌握各種新的技能,遇到他們不熟悉的各種情形。因此,打人成為了孩子們表達挫敗感,或者遭受打擊後的複雜情感的一種方式。
打人是因為無法用語言表達
當一個4歲孩子的玩具被搶走之後,他會說:“還給我!” 但是,1歲的孩子還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們的表達能力有限,語言能力還沒有發育完全,於是就用拳頭來代替語言。而且,一兩歲的孩子也意識不到打人會傷害別人,即使大人告訴他別人會疼,這麼大的孩子也沒有自我控製的能力。
避免攻擊的辦法是防患於未然
由此可見,阻止孩子打人行為出現的最好方法應該是防患於未然。父母應該仔細觀察是什麼促使孩子產生了打人的欲望,然後搶先有所行動。先回想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累了或者餓了以後就會愛打人?還是當他在人多的場合愛攻擊人?或者是當他去一些陌生場所的時候?
如果帶孩子去一些陌生的地方遊玩,無論是在途中還是到了終點,父母都要確保自己的孩子按原來的習慣午睡,並為他準備一些小甜點。如果你的寶寶以前就因為想要好朋友喜愛的玩具而打了人,那麼就告訴那個孩子的媽媽當他們一起玩的時候,把這根“導火線”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