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要過度反應也不要懲罰
即使這樣,你所做的一切也並不能完全杜絕孩子的打人行為。一旦打人事件發生了,最重要的是父母不要有過分強烈的反應。大喊大叫,或者打孩子的這些反應,對打人行為可以說是一種變相鼓勵。父母過於強烈的反應恰恰是向孩子表明了攻擊是解決衝突和引起注意的一個非常恰當的方法。懲罰也是白費力氣,1歲的孩子還不能把父母的做法和自己的行為聯係到一起,還不知道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因此,對2歲以下的孩子進行任何處罰都是沒有作用的。
另外,父母態度的前後一致性至關重要。比如說,當孩子打人的時候,父母不能這次還無所謂呢,下次就生氣了。
那麼,當打人事件發生後,父母該怎麼辦呢?
1 首先要保持冷靜。 當你做出了一個好的榜樣,那麼你的孩子就會向你學習,在緊迫關頭保持耐心。
2 然後表達你的想法和感受。 關心一下被你孩子打的小朋友,即便被打對象是自己也要表現得很關心。而且向孩子解釋打人使其他人受傷了,使你的孩子明白他的打人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是什麼,告訴孩子被打的胳膊很疼,也會使小朋友或者父母很傷心。
3 認可孩子的感受,簡短地給孩子一些指導。 打人行為是不能容忍的,但孩子的感受是可接受的。父母應該向孩子表明理解他的感受,平靜但要清楚地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想要那個玩具,但是我們不能打人……。”要避免過長的訓導和講道理,因為這會使孩子一頭霧水,不知所雲了。另外,強製性地讓孩子表示道歉並不可取。換一種做法,比如你直接向被打的小朋友道歉,並且表示你的關心,效果就會很好。因為你的行為給孩子做出了一個典範。
4 給孩子提供一個可選擇的替代攻擊的方法。 對於學會說話的孩子們來說,使用語言是一個替代武力的好的建議。父母甚至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如果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不要打小朋友,可以說“讓我玩玩你的玩具”。
5 表揚孩子積極的努力行為。應該尋找機會鼓勵孩子,可以誇獎他“和小朋友分享真好”,“這次沒有打人,非常棒!下次再試著這樣做。”
6循環往複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父母不要擔心孩子打人行為的重現,1歲的孩子需要花很長時間學會不打人,所以,父母在教導孩子的同時,還要培養自己的忍耐性,鍛煉自己皮膚的抗攻擊性,加強自己的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