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挫折抵抗力

在孩子一天天長大的過程中,他的許多個“第一次”都給爸爸媽媽帶來無限欣喜——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叫媽媽,第一次背歌謠……但惟有一種第一次我們希望它晚些,再晚些到來——那就是孩子第一次遭遇失敗和挫折。

朋友的孩子因為在幼兒園裏中午睡不著覺而遭到老師的批評。從此一到周末,中午吃過飯,男孩就怯怯地對媽媽說:“我不想睡,你別讓我睡覺。”睡覺對他而言,已經成了一件很難完成而且心理負擔很重的事。現在事情已經過去兩個多月,他的情緒還不能好轉,很怕老師說他什麼,很怕在幼兒園裏做錯事被批評。

朋友憂心忡忡地問:“他的心事為什麼這麼重?我怎麼才能讓他恢複到以前的狀態,還有,怎麼能夠培養他遇到挫折也不灰心,能夠克服困難呢?我不希望他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就心事重重,情緒低落,我願意他做一個開朗堅強的男孩。”

是的,雖然童年的快樂“無邊無際”,但就像學走路的時候總會摔跤,失敗和挫折也總有一天會到來。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摔跤時不哭,更希望他在生活的考驗麵前微笑。姑且讓我們把這種微笑的能力叫做“挫折抵抗力”,它讓我們的孩子可以像球一樣,每一次被拍打都能高高彈起——不管這種打擊是來源於摔壞的玩具還是破碎的家庭。

美國的兒童心理學家曾經教給父母們一個叫做“3C”的辦法來幫助孩子們度過困境。所謂“3C”是指control(調整),challenge(挑戰)和commitment(承諾)。

“調整”是為了幫助孩子了解“困難並不等於絕境”——“我知道沒評上小紅花你很不高興,但我相信你下學期會更努力,就一定能得到小紅花,可能還能評上‘好孩子’呢。”而給孩子“挑戰”的感覺則是為了讓他學會在不高興的事情中看到快樂的一麵——“轉到一個陌生的幼兒園是很讓人不開心,但我知道你不管到哪裏都能交到很多好朋友。”最後一條是“承諾”,用“承諾”的方式幫助孩子看到生活更為廣大的目的和意義——“爸爸沒來看你跳舞你一定很傷心,但我們都知道爸爸希望你能跳得非常非常好。”

5歲的童童沒有被邀請參加樓下小朋友加加的生日會,他傷心不已,還抽抽嗒嗒地哭了很久。童童的媽媽一邊隱藏住自己對樓下那位媽媽考慮不周的不滿,一邊想辦法安慰兒子。她告訴童童,可能是加加家的客廳比較小,也可能是加加的小椅子不夠了,所以才不能請所有的小朋友都參加。“我不確定童童心裏是否接受了我這個解釋,但是第二天我高興地看到孩子已經不再傷心,見到昨天參加了晚會的其他小朋友時,他不但不生他們的氣,反而和他們一起玩得很開心。”童童媽媽回憶說。

回頭再用“3C”的理論解釋童童的故事,那麼,他是通過和小朋友一起做遊戲“調整”了沒有參加生日晚會的挫折,而他所得到的“承諾”是:長久的友誼比一次小小的憂傷的插曲更重要。童童當然不了解我們這個有些晦澀的理論,但我們和他的媽媽一樣高興地看到他找到了一個抵抗挫折的方法。 缺乏“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往往會把他們遇到的挫折或者失敗歸結為一些看來“無法改變的原因”:“我太笨,我就是學不會數字”;或者“普遍的原因”:“我做不好這個,我什麼也做不好”;或者是“自責的原因”:“我在新的幼兒園裏找不到朋友,因為沒有人喜歡我。”……而“挫折抵抗力”強的孩子看問題的方式就截然相反,在他們心目中,挫折隻是暫時的,而且並不一定是自己的錯。

兩個4歲的孩子受到了同樣的打擊,哭著從幼兒園回家。一個說:“丁丁不給我玩他的小卡車,因為他不喜歡我。所有的小朋友都不喜歡我。”另一個則說:“丁丁不給我玩小卡車,他真小氣。”第一個孩子恐怕就需要在“挫折抵抗力”方麵得到更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