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有的衝突狀況
1、愛搶別人的玩具。
2、動不動就拉別人的頭發或是打人。
3、不合群,對所有小朋友都愛理不愛理。
4、會強迫其他小朋友聽他的話。
5、很小氣,不肯和任何人“分享”。
衝突狀況的管教之道
孩子若和朋友相處不好,做父母很可能會開始擔心,是不是我的孩子EQ很差?其實對於孩子間的不合,做父母的不必看得太嚴重,因為大部分的狀況是正常的,而少數的偏差,隻要在空上階段慢慢誘導,依然可以成就出一個高EQ的孩子。
1、先判斷正常或偏差
以小氣、不願分享為例,對兩歲到兩歲半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它算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專家解釋,因為這個階段中的孩子多半會比較以自我為中心,思緒也多是以我為出發點,所以並不懂得如何分享,對於“自己的”東西也較有占有欲。對於這樣的狀況,周麗珍園長建議,不妨以愛來激發孩子分享的動機,可以告訴孩子:“媽媽這麼愛你,可是你連玩具都不肯借媽媽一下,媽媽好傷心。”而當孩子大方出借時,鼓勵他:“媽媽這麼愛你,可是你連玩具都不肯借時,媽媽好傷心。”而當孩子大方出借時,鼓勵他:“你願意借給媽媽,媽媽好高興。”長久下來,讓孩子了解與別人分享時,別人會很快樂,因此自己也會跟著很快樂,往後他自然會樂於與人分享。
2、孩子需要成人的指引
此外,孩子有動不動就打人、愛搶別人玩具等動作時,專家建議,父母不妨在一旁協助指引。例如一方麵嚴肅地製止他,一方麵帶著他向對方道歉,讓他由氣氛中感受“這是不對的行為”,並且記得要立刻執行,否則可能會混淆他的思緒,讓他弄不清自己做錯什麼。至於喜歡所有小朋友聽從他的孩子,一般來說是較有領導欲的,假如有攻擊別人的行為時,父母可就要更加用心了。首先要觀察孩子會有攻擊行為的原因,是否在環境中有人會使用暴力解決問題,再進而告訴孩子即使對方的行為讓你覺得不好,也不可以隨意打人;因為被打的了,你也會很痛,對方的媽媽也會心疼,而假如你被打了,你也會很痛,媽媽也會很心疼;以這樣的方法孩子的同理心,孩子的行為就會慢慢修正。
至於對其他小朋友愛理不理的不合群孩子,父母不妨先引導孩子走進其他孩子的生活圈,並增加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的互動時間,由於孩子間的很單純,所以隻要適當地引導,孩子間的距離很快就會消失。
三、孩子生活禮儀不佳時的管教建議
生活中常有的失禮狀況
1、到別人家裏拜訪,卻沒禮貌地在人家沙發上跳來跳去。
2、路上看到喜歡的東西,不買就大哭大鬧不肯離去。
3、上街購物時,隻要一不注意就會破壞商家的產品。
4、遇到親朋好友就像個悶葫蘆,怎麼都不肯開口叫人。
失禮狀況的管教之道
對於孩子沒規矩、沒禮貌時,做父母的往往會因為覺得對別人不好意思,而大聲責罵孩子;實際上,除非孩子的行為影響到他人,否則孩子並不應該因“無法配合大人”而“挨罵”;所以關於孩子平日常風的失禮狀況應該怎麼罵,在責罵前可得好好拿捏。
1、不可因為覺得丟臉而遷怒
有些為了讓他“守規矩”的責罵,實際上是為了“配合大人立場”;例如說在朋友家裏,孩子在沙發上跳來跳去或跑來跑去,一定會引來父母的打罵,但這種打罵雖然表麵上為“教育”,實際上卻是為了配合大人的立場。周麗珍園長表示,對於三歲前的孩子而言,他並不能了解在公共場所或別人家,就不能和在家裏一樣玩;所以假如孩子的活動會造成他人的困擾,就應該帶他離開。例如朋友家若也有小孩,不妨讓孩子們到遊戲室玩;若是沒有,則可以將孩子托給家人帶再去拜訪朋友。總之,成長中的孩子蹦蹦跳跳本就正常,長時間要求他坐在椅子上,可是很過分的事。
另外,對於孩子常不肯開中口叫人的狀況,做父母的就應該深入了解孩子不肯開口的原因,私下柔聲地問他:“為什麼?”並借機告訴他:“叔叔好喜歡你,你不理他,他會好難過。”切忌在當下因孩子不肯配合你的立場,而責罵孩子;否則往後他可能會更加排斥。
2、與孩子建立生活製約
“因為不肯幫他買玩具,就大哭大鬧,弄得大家都在看。”想必是許多父母曾有過的經驗;周麗珍園長表示,對於這種狀況,父母不妨與孩子建立生活製約。她提到,假如是第一次有這樣的情況,父母可以先買下來,以顧及孩子的自尊心,但要記得告訴孩子:“隻此一次,下不為例。”等下一次外出時,再次提醒孩子:“這一次出去,不可以再要求買東西;假如你又吵著買,媽媽不僅不會買,而且還會停一次點心做處罰。”倘若孩子真的明知幫犯,又大哭大鬧要求著買,這時媽媽可以將其帶至一個穩秘的空間,等他哭夠了,再慢慢地提醒他自己曾有的承諾、和他講理,如此,必能慢慢建立起與孩子間的生活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