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環保親子遊戲
1、遊戲一:沉睡的守門人
遊戲目的:培養寶貝對小動物的愛心,並養成輕舉輕放、減少噪聲的良好習慣。
遊戲過程:
* 媽媽蒙上眼睛,坐在房間門口,作為“守門人”,房間裏放著各種捕獵來的“野生動物”(玩具)。
* 要求寶貝設法悄悄地越過“守門人”,到房間裏去解救這些無辜的“野生動物”。如果弄出聲響,給“守門人”逮著就算輸了。
* 為了給寶貝以成就感,遊戲開始時,“守門人”可以裝著沒聽見動靜的樣子,待寶貝“搶救”出幾種動物以後,再稍稍顯示出已經聽到一點動靜的樣子,以此來培養寶貝輕舉輕放的好習慣。
2、遊戲二:我是誰?
遊戲目的:寶貝對動物有著與生俱來的認同感和同情心。動物是最能引起寶貝關注和最便於交流的自然環境要素。這個遊戲可以幫助寶貝加深對身邊常見動物的影響,進一步強化他們對動物的情感,初步形成保護野生動物的環境意識。同時還能發展寶貝的動作、語言和認知能力。
遊戲準備:
* 在帶寶貝參觀動物園或通過看電視錄像,初步掌握一些珍惜動物的基本知識的基礎上,家長製作好分別繪(貼)有大熊貓、長臂猿、恐龍、華南虎、丹頂鶴等珍惜動物的卡片。
* 與寶貝一起在卡片上認識這些動物的形態特征、運動特征和生活習性。在幫助寶貝了解這些動物的基本特征的同時,告訴寶貝,這些可愛的動物有的已經滅絕了(如恐龍),有的已經很少很少了。
* 和寶貝一起學一學這些動物的動作特征。
遊戲過程:
將卡片打亂,讓寶貝隨機抽出一張卡片,貼在媽媽背後(不要讓媽媽看到卡片上的動物),媽媽就“變”成了這種動物。媽媽向寶貝提出一些與動物的基本特征相關的問題,如“我在地上跑嗎?”“我愛吃竹子嗎?”等,通過寶貝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來判斷“我”是什麼動物。告訴寶貝,回答媽媽的問題隻能用“是”和“不是”,不能有其他任何提示,直到媽媽猜對了為止。然後媽媽與寶貝再交換角色繼續遊戲。 遊戲變化:
如果寶貝太小,做這個遊戲的時候可以減少動物卡片的數量,介紹動物時可以隻抓住最主要的一、二個特征即可。還可以將遊戲改造成親子雙方模仿某一動物的動作,學一學它的叫聲,然後讓對方猜一猜“我是誰”。
3、遊戲三:你聽到什麼啦?
遊戲目的:讓寶貝感知聲音環境,學會欣賞來自大自然的天籟之聲(交響樂),體驗噪聲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學會安靜地行動,進而培養寶貝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動作能力、行為能力和關心他人的良好品質。
遊戲準備:帶領寶貝在環境中體驗各種聲音,家長模擬、創設或錄音回放各種來自自然界的和人為的聲音,讓寶貝辨聽、比較不同發音體所發出的不同聲音。 遊戲過程:
* 給寶貝蒙上眼睛,用不同的發音體在不同的地方創設不同的聲音,讓寶貝說出是什麼東西發出的聲音,並用手指出聲音來自何處。
* 與寶貝探討“你最喜歡哪種(些)聲音?”“你最不喜歡哪種(些)聲音?”“為什麼?”“我們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避免噪聲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