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偏癱病人的心理特點與護理
坐著輪椅的彭老先生,在兒女及保姆的前呼後擁下來社區站輸液治療。我們觀察,老人上下輪椅都可以自己挪動,但每次兒女的幾雙手都趕緊伸出來幫助。家屬悄悄跟我們說:“自從一年前老人腦血管意外落下半身不遂的病,全家就為老爺子總動員了,兒女天天輪流請假陪著看病打針,保姆換了十來個還是不順老人的心,動不動就發脾氣,連單位領導來看望都不給麵子,真沒辦法。”
我們主動與老人接觸,從聊曆史、電影、電視開始加強思想感情交流,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係。在和諧輕鬆的氣氛中我們了解到:老人原來是單位的“一把手”,患病後被迫離開領導崗位,感到非常失落,難以接受疾病的現實,故將各種情緒反應轉向周圍的人。了解了老人的心理特點之後,我們就對老人和家屬分別開始了有的放矢的心理護理,說服家屬在為老人創造適合於治療和休養環境的同時,盡量滿足老人的合理要求,但不要過細照顧,防止產生功能失用退化,從精神心理上鼓勵老人克服自卑心理,麵對現實開始新生活。告知老人當前最緊要的問題是加緊康複訓練,主動鍛煉肢體功能,以健康而穩定的情緒盡最大努力自理自己的生活,尋找新的切入點重新開始社會活動。幾天之後,女兒告訴我們老人情緒好多了,天天拄著拐棍“爬樓梯”,特別“刻苦”。我們給老人打電話鼓勵他,約定他走著來社區站看我們。
疾病絕非病人本人的事情,任何一個家庭成員患病,對整個家庭都是個衝擊。尤其腦血管病人多數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後遺症,據統計,約75%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偏癱。而康複治療主要在家裏。在社區工作中,我們發現偏癱病人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康複治療的效果,因此偏癱病人的家庭護理,首先在於心理護理。
偏癱病人的心理活動特點,從理論上說分以下幾種:
1.病人角色行為缺乏:指沒有進入病人角色,不願意承認自己是病人,是一種心理防禦的表現。偏癱的發生往往是突然的,病人突然從一個可以自由活動的人變得隻能在床上度日,洗浴、如廁,簡單的更換衣著,都需要別人扶助。無論他多麼堅強,都難以承受這種可怕的身心磨難,終年偏癱的滋味令病人出現特定的情緒反應。
2.病人角色行為強化:是病人角色適應中的一種變態現象,即由病人角色向常態角色轉變時仍過於安於病人角色,有退縮和依賴心理,表現為被動、順從、依賴、情感脆弱,甚至帶有幼稚色彩。隻要家人在身邊,本來自己可以幹的事,也要別人代替。特別是偏癱肢體功能康複訓練時,意欲低下,缺乏主動性,不能配合每日的康複訓練或動作不到位,甚至連排泄、飲食等生活基本活動都顯被動,對正常的生活缺乏信心。
3.病人角色行為衝突:病人患病後自我價值感明顯受到挫折,尤其是年富力強的中年人,自尊心也不同程度受到損傷。不能接受突如其來的打擊,因此不能接受病人角色,表現有憤怒、焦慮、煩躁、茫然或悲傷等情緒反應。實際上,是一種視疾病為挫折的心理表現。
4.病人角色行為異常:重病或預後不佳等結果使病人不能承受,常有悲觀、厭倦甚至自殺等行為表現,有時病人會刻意掩飾,更應細心注意觀察。
每個人麵對疾病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情緒波動,而愉快健康的心理對疾病康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偏癱病人的心理護理就是要給病人創造有利於恢複疾病的健康情緒,同時還可以防止腦血管意外複發。
社區護士身在社區有著天然的優越條件,若同時具備出色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則最容易與患者、家屬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偏癱病人大部分時間在社區療養,因此社區護士與偏癱病人及家屬接觸的機會最多,可以利用病人來社區站常規治療、家庭訪視指導等機會,了解每個個案患者的心理表現,及時與患者和家屬溝通交流,充分理解疾病對個人和家庭的巨大影響,給予具體幫助,同時各項護理工作也需要患者和家屬的理解配合,達到“雙贏”的目的。
擺脫口臭不再尷尬
立春剛過,春天的氣息雖然還不是很明顯,可是“一年之計在於春”,很多事情要早早計劃,解決自己的“口氣”問題同樣也得未雨綢繆。目前,有很多來口腔門診就診的年輕人為自己的口臭帶來的社交障礙而苦惱。在這部分病人中除了有口臭的之外,也確實有因為心理原因造成的精神性口臭,他們身體很健康,但總覺得自己的嘴裏有異味。專家提醒,如果有這種情況最好還是用儀器測量一下,好讓自己安心。
■口臭是疾病表現,病因千差萬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