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幼童也要尋求心理疏導

3歲幼童也要尋求心理疏導,這是記者昨日從南京市一心理谘詢中心得到的一條趣聞。據了解,暑期以來這家中心已接待多名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患者,其中一種由於父母愛子過火而引起的孩子心理異常情況呈上升趨勢。

據心理谘詢中心有關人士介紹,從7月初開始,在家長帶領下到該中心尋求心理疏導的孩子日均兩三位,他們有的即將邁入大學的校門,有的不過三四歲,都不同程度的患上了孤獨症、多動症和自閉症。

該中心一位姓周的主任稱,患有此類心理疾病的青少年中,其父母有共性。首先是職業體麵。多從事律師、公安等職業,這些父母往往把過於嚴格的要求和自身未曾實現的夢想強加給孩子承受,導致許多孩子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並不感興趣甚至討厭的事情。他們還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和炫耀的資本,父母在人前的表現都給孩子造成了無形的壓力,他們雖給孩子極好的物質生活,但心理關心太少。不少孩子把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化為自己的東西,因而自尊心極度膨脹,承受能力也越變越差,且不適應環境的改變。

周主任接診的南師附中的一位男同學因為一次考試後退了幾名,居然在遊戲機房裏不吃不喝呆了3天3夜,即使見到了父母他也不願透露自己的真實想法。

孩子心理已經發生了細微的變化,但粗心的父母因為平時工作很辛苦,回家後和孩子很少交流。且對孩子隻是一味的指責,從來沒有半點鼓勵。孩子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形成了害怕犯錯的思維定性,即使偶然有一次失敗,孩子也不會主動去找原因或者想想自己的目標是否太高,而是幻想下次一定會成功,下次不成功再等下下次。陷入到這樣的惡性循環中,孩子很容易自暴自棄。如果家長這時候還不主動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隻是一味地給孩子講大道理,這種教育無疑是雪上加霜。谘詢者多為初中以上的學生,但小學生和學齡前兒童比例有上升趨勢。作為孩子啟蒙老師的父母首先要自己學會自我檢討,努力發現孩子的優點。

周主任告訴記者,到心理谘詢中心前來谘詢的青少年中沒有一個孩子的父母能說出自己孩子的優點。這隻能說明家長對自己的孩子非常的不了解。所以周主任建議現在的父母首先要擺正自己和孩子的位置,平等對待,鼓勵為主。對於孩子的成績,父母要抱有一顆平常心,積極引導孩子正確對待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