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豈能依靠生命
當我們學習化學時,就會見到“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這兩個詞。平時,也會聽到說如我們吃的東西裏,澱粉、植物油、蛋白質等是有機化合物。而食鹽、麵堿是無機化合物。這“有機”、“無機”的“機”字是什麼意思呢?
係統的化學知識,是在十九世紀中葉,由國外傳入我國的。當時我國有位學者叫徐壽,他把這類知識用漢字命名為“化學”。漢字的“有機”、“無機”是在徐壽之後由誰提出來的,我們也不必去做考證,肯定當時認為是貼切的。
根據國外化學發展史,這“機”字大有“生機”的意思,生機即生命之機,所謂春回大地,草木返青,生機勃勃。因此“有機”和生命聯係到一起去了,即把化學這一門科學跟神秘的生命活動相提並論,這豈不是怪事。但在化學的發展史上,曾有一段的經曆就是這樣荒唐。
生命並不神秘,所謂神秘的生命活動,是人們中的一種唯心主義的想法,他們把生命、精神、靈魂等都說成是由上帝給的。一切生物都有生命,那麼生物體中的澱粉、油脂、蛋白質等物質,都是由神秘的生命活動發生的,非人力所能做到的力量製造出來的。這樣的論點叫做生命力論。
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初期,在生物學和化學領域中,都流行著生命力論。當時,從生命力論的觀點出發,就把化合物分為兩類,一類叫無機化合物,一類叫有機化合物。他們說無機化合物(如氯化鈉、碳酸鈉、硫酸等)可以人工合成,而有機化合物,隻能在有生命的動植物體內才能製造。這就是說,人們可以從植物種子裏得到有機化合物澱粉,也可以將澱粉發酵,得到有機化合物酒精,酒精可以燃燒,生成無機化合物水和二氧化碳。而在工廠或實驗室裏,誰也絕對不能把二氧化碳跟水做成酒精,更不能做成澱粉。
生命力論者把有機物質神秘化,人為的在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之間,製造了一條不可逾越的界溝,嚴重地阻礙了化學,特別是有機化學的發展。
設想如果生命力論是正確的,那麼人們生活必須的各種有機化合物(暫且不談食品中的有機化合物),其品種和數量將是何等的有限!
學術界,尤其是科學範疇裏的錯誤論點,都是必需有實踐的事實,才能把它推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推翻唯生命力論的經過正是這樣。
第一個給了唯生命力以打擊的事情,發生在1824年。當時有一位24歲的德國人維勒,發現用認為是無機物的氰酸鹽做實驗時,竟得到了有機物尿素。他為了慎重,經過四年做了一係列的實驗,確認無誤後,於1828年發表了他的實驗事實,但是,有些堅持生命力論的人狡辯說:尿素是動物的排泄物,已經不算是真正的有機化合物了,要想用無機物人工合成比尿素更複雜的有機化合物是不可能的。
人工合成尿素,是有機化學發展過程中的一大突破。由此,很多有機化學家們的思想活躍起來,紛紛去進行有機化合物人工合成的實驗。
接著,1845年有人利用木炭、硫、氯氣、水等極簡單的無機物(除水以外都是單質),合成了有機化合物醋酸。隨後,有人合成了檸檬酸、蘋果酸。這些有機酸,過去都是隻有從植物的果實中才能提取到的。
1854年,有一位法國的化學家貝特羅成功的製出屬於油脂一類的有機化合物。1861年又有一位俄國的化學家布特列洛夫合成了一種屬於糖類的有機化合物。油脂和糖類都是動植物體內維持生命所必需的有機化合物。
以上事例,前後經過了三十多年,在鐵的事實麵前,唯生命力論不得不宣告徹底破產。
恩格斯在論述了上一段史實的科學意義和價值後,還說:“……現在還剩下一件事情要做,那就是說明生命是怎樣從無機界中發生的……”。
1965年,我國的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一種蛋白質——胰島素。
關於生命和生命的起源,是自然科學上的一個重大問題。相信科學家們(包括化學家)會不斷的探索,必然能給人們一個明確的科學的答案。現在的有機化學已經不僅不受生命力論的控製,而且把怎樣由化學變化就能導致各種生物體的生命活動,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了。人們也不必廢棄“有機”這一字眼,它的概念已完全變了,“有機物”如今是指一大類的含碳化合物,如汽油、煤油、塑料、橡膠等等,都是有機化合物。有機化合物的合成,再也不是什麼神秘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