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猴子會釀酒的傳說談起
據說,猴子愛喝酒,當然不是烈性的白酒,而且說猴子還會“釀酒”,當然釀製的過程也不會象人釀酒那樣講究。這事是真是假除非是去實地考察,恐怕一時也難以碰到。但我估計,這一情況是有可能的。我們知道一些動物包括猴子有搶食的習性,找到吃的就大口大口的塞到兩邊的腮幫子裏,然後去安全的地方再慢嚼細咽,或是吐出藏在隱秘的洞穴裏。一些沾有唾液的漿果,在適宜的氣溫下,就會發酵,日久常會變得腐臭撲鼻而不能吃,其中偶爾也許會變得醇香而更可口。古人從何時就會釀酒,已無據可考,最初的起源,也可能就是由剩餘下來的食物腐敗發酵開始的。但人和動物不同,人能思考,有所發現就會有所創造。經過無數次失敗,有了經驗就能世代相傳形成行業了。
傳說中我國第一個造酒的人是杜康,他是公元前約兩千年時夏朝的一位皇帝。其實那時他的地位,隻相當於一個部落的首領,讓他一個人從始至終反複實踐發明釀酒的可能性不大。由於他的地位,命令別人操作,集中眾人的智慧,做出了好酒,供他無休止的狂飲,終日爛醉如泥而在曆史上成了有名的醉漢,這恐怕更接近事實。不過那時原始的條件,杜康飲用的也隻能是含有酒精的果汁或是穀糜而已。
酒是酒精的水溶液,酒精的化學名稱叫乙醇,化學式是C2H6O。釀造法生成的酒清是細菌的傑作。自然界存活著數以萬計種的細菌,多數對人無害,不少對人有益,令人致病的隻是少數。細菌是低等微生物,它們有各自特殊的生活方式。其中有一類能使澱粉變成葡萄糖,又有另一類能使葡萄糖變成酒精。人們釀酒時,在果汁或蒸熟的穀子中加入的酒曲裏,就必需含有這兩種細菌。自古以來釀作造酒,都要有這一環節,這就叫發酵。
發酵釀酒本不是難事,但要做出真正的好酒並不容易,最為關鍵的還是酒曲,好的酒曲裏還有別的細菌,它們能使酒具有特殊的香味。另外選料、加工、用水等都直接影響酒的質量好壞。酒的存放也有學問,並非所有的酒類,都是越陳越好。談酒已經不僅是化學,而且是一種文化。其中的經緯脈絡,不是行家已不能說其一二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