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用化學來指揮的顏色(1 / 2)

完全用化學來指揮的顏色

我們都高興大家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正在日益多彩。這裏“彩”,當然不僅指顏色的色彩,但顏色色彩的多樣化,實在占了“多彩”中相當大的一部分。

平常我們目光所及,首先視覺所感到的是顏色,然後是形狀,最後才辨別出它是件什麼東西。盡管這在常人看物時隻發生在瞬間,而顏色對視覺的刺激是直接的,毋須動腦就會給人強烈的印象。

古猿人在狩獵之餘,就曾用有顏色的礦石,在山洞裏的岩壁塗畫最原始的壁畫。石器時代燒製的粗陶就有不同的顏色,後來更在陶器上用其它成份的礦物描繪出各種圖案,而製出考古文物中有名的彩陶。現在還有些民族,習慣於在歡慶的日子裏,把自己的臉上和身上塗滿彩色條紋,肯定這也是他們遠古時代的祖先傳下來的。自有人類起,人就對種顏色發生興趣,並且付於同的顏色以不同的感情和態度。至今,入境問俗時,當你到達一個別的國度或進入一個非本民族的地區之前,最好也要問一下,他們喜歡什麼顏色,把什麼顏色當成是不吉祥的象征。

雜談了這麼些人和顏色交往的舊事,那麼化學工藝師和化學家們,又是怎樣擺弄和指揮顏色的呢?

人們生活中最講究顏色格調的,莫過於在挑選衣著之中。染色很早就成為一門工藝,而且一開始就是一門化學工藝。

中國人最早穿用的麻布和絲帛,它們本身是淡黃色或接近白色,而在做成衣服之前,多數必須染上青、黃、赤、黑的顏色。加上不染的本色白色或稱素色,用了這五種顏色的料子做成的衣服,並以此來區別各人的身分和等級。可見顏色在當時人們心目的地位已很重要。

我國舊時的婦女,在家務之餘都要織布,然後把織好的布拿到“染坊”中去漂染。有叫“染人”的工匠,有時也帶著染料去到大戶人家或遊走材落,一批一批的去替人家染布。這染坊和染人是專門的行業和專門的從業技術人員。他們所用的染料,最初是一些植物性的原料,經過化學加工製成的。因而專門從事染料作物栽培的農民也大有人在,甚至有“千畝茜”的大戶,他有千餘畝土地,用作種植一種能做成紅色染料的茜草。這在我國史書《史記》中就有所記載,司馬遷(《史記》的著作者),說他們富有得象“千戶侯”那樣。可見我國秦漢之際,染料植物的種植、染料的使用和染色技術的水平,都已經相當發達了。

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的一號西漢墓中出土了多件衣服,有的正穿在一位貴夫人尚未腐爛的屍身上。這些織物上的顏色竟能區分出36種之多,可以想出,那些染工的染色技藝是何等的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