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學生,出色的教授
哈佛之所以一直保持著世界一流的教育學術水平,除了心懷不疑的真理信條外,另外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其對學生和教師的要求非常高,有時幾乎到了近似苛刻的程度。
雖然哈佛大學的學費之高,令很多的平民家庭望而生畏,但是。人們仍是趨之若鶩,幾乎沒有一個學生在獲得了入學資格後由於學費的原因而放棄入學。雖然每年申請入學的人數逐年增加,但其招生人數卻一直保持基本不變。“寧缺勿濫”是哈佛招生的原則。對於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哈佛會提供不同檔次的獎學金給予資助,以保證每一個有才學而又想進哈佛的學生都能進入哈佛深造。
哈佛的入學資格審查,具有很高的選拔性,競爭十分激烈。其要求考生在高中時要學過四個學分的英語,四個學分的外語,四個學分的數學,一個學分的美國史,一個學分的其它曆史,一個學分的實驗科學,一個學分的音樂或美術。考生要通過美國“教育測試服務部”(ETS)主持的“學能測驗”(SAT),並取得高分。除了要求高中的全部課程成績及SAT成績外,哈佛還要求學生提供三封高中教師的推薦信。學校的錄取委員會對考生的口試達三四次之多。另外,哈佛不僅要求學生在高中時的各科學習成績優異,更著重看學生的基本素質,如人品、意誌、進取心、辦事能力、特殊才能等。當然,學生是否有發展前途,也是哈佛考察考生的一個重要方麵。經過這樣嚴格的選拔,最後能被批準而取得入學資格的考生,可謂鳳毛麟角。每年申請入哈佛就讀的學生一般都會高達1.5萬多名,而最後僅有10%至15%的人能夠如願以償,其他考生隻能望門興歎。
在哈佛大學各學院中,哈佛商學院對學生的要求更是近似苛刻。每年申請入學的人數高達七八千人,而錄取人數則幾乎是雷打不動的780名。HBS除了要求學生優異的本科學習成績及研究生入學考試成績外,還要求學生有至少兩年的工作經驗及擔任領導管理的才幹和氣質。為了選拔將來能擔當總經理、企業家、商業巨頭的人才苗子,入學委員會可謂煞費苦心。要對學生的觀察能力、綜合能力、競爭能力、管理能力、專業技術能力、以至商業道德觀等進行綜合考查。在1986年前,還要參考學生的GMAT成績(GMAT,是美國為申請管理學校的考生而專設的統一考試項目,主要測試學生的語言、數學和推理能力。該測試每年在世界各地舉行五次,哈佛商學院學生的GMAT平均分數高達650分)。從1986年起,哈佛決定不再要求或接受GMAT分數,而更加注重學生入學前的實際工作經驗,這使其選拔更具有了科學性。
學生填寫多達幾十頁的入學申請表,簡直就像寫個人傳記。在要求填寫的九個項目中,寫上洋洋數千字仍不為多。除了要回答一些一般性問題外,學生還必須陳述自己的入學動機,剖析自己的優缺點,列舉興趣愛好以及自己的數項突出成就及其原因。另外,值得一談的是,入學申請還要求學生舉例說明自己親身經曆過的道德困境,校方認為這有助於考察學生的道德傾向和基本素質。此外,哈佛商學院還要求學生提供熟悉學生學習和工作情況的人士親筆書寫的三封推薦信。
哈佛聲稱,不存在典型的哈佛工商管理碩士,故也沒有選拔學生的絕對標準。並且其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具有領導才幹的總經理式的人才,由於世界上不需要很多的總經理,而真正有經理之材的人也不可能很多,故雖然申請HBS的人很多,但其錄取人數卻一直基本保持不變。
另外,哈佛商學院招生,並不在乎學生本科學習的是什麼專業,是否學過經濟或管理,甚至恰恰相反,在某種程度上還比較願意接受那些專業與經濟管理相去甚遠的學生。故班裏有理論、工程、文學甚至藝術和體育學士學位的也不乏其人。校方認為這些學生能經過正常的考試進入HBS,入學後由於其原來所學專業的優勢,在今後的學習和工作中會更有前途。哈佛商學院的這種招生思想,對於我國的研究生入學錄取工作是很有借鑒意義的。現在我國許多高校的錄取工作中,存在著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有意無意地排斥外校外專業的學生(特別是一些有名氣的學校),很多導師認為招一個外行進來,要從頭學起,不好帶也不易出成果。而招一個有一定專業基礎又知根知底的本校本專業的學生,帶起來方便多了。在開始的一段時間裏,可能會是這樣的。但是從長遠的眼光看,這種作法很不利於學科學術水平的提高,也極不利於學生在學術上的發展。由於這類學生的知識麵較窄,而現在很多學術問題的解決和深入,需要多種領域的專業知識,從而一旦他們把學問做得深一點,就往往會有一種力不從心,無從下手的感覺。故這種急功近利的作法很容易形成學科的退化及學術水平的停滯不前。好在近來已有些學校的有識之士,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他們正在為轉變這一局麵進行努力。
哈佛數百年的輝煌,不僅僅是因為其學生來源的優秀,整體素質高,還在於它有著一支其他任何學校都無法匹敵的教師隊伍。優秀的人才,要有出色的教師來進行教授、培養才能充分發揮其潛質,價值連城的玉石還要經過玉師巧手的雕琢磨砌,才能發出耀眼的光芒。故一所學校的質量之高低,主要取決於教員的水平。哈佛的管理者們是清楚這一點的,用前校長博克的話說:“教師是大學的核心,他們核準著學校的基調,確立著什麼重要,什麼能給學生的精力與時間以春種秋收的回報。”
高薪聘請名教授,對於哈佛這樣一所私立大學來說,辦法是有的。而作為一所譽滿全球的名牌學府,哈佛對於那些教授的吸引力也是可以想象的。眾多的學者都將進入哈佛任教講學作為一種求之不得的榮耀。於是大批的優秀人才和學術名流彙入哈佛,形成了一支龐大的明星教授群:安德·F·佩若德、威廉·A·薩爾曼、亨利·B·瑞林、理查德·S·泰德勞、加裏·W·拉夫曼等等,這一連串響亮的名字,幾乎都是他們所從事領域的泰鬥和權威。哈佛充分注意發揮教授們的重要作用,給了他們很大的學術自由,並且設立了由教授組成的各種委員會,來共同管理教學,處理校務。學校的許多政策和規定是由教授們提議並決定後,再由校長報告,董事會通過並執行。教授們在哈佛如魚得水,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的專業成果,獲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學術大獎。除了極特殊的情況,很少有教授由於非正常的原因而離開哈佛。哈佛聘請名教授前來任教,除了看中其名氣外,更看中的是其能給哈佛的教學及科研帶來多大實實在在的進步。
哈佛除了聘請招集大批的名牌教授外,還經常邀請訪問學者來哈佛講學,以加強與其他學校的學術交流。訪問學者通常是學資較深或在研究方麵有所成就者,由各院係或教授邀請,前來進行共同工作。雖然這些訪問學者,隻享有教師的待遇,不領取工資,但是能到哈佛講學,成為哈佛的名譽教授,其本身就是一筆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財富和榮耀。
另外,哈佛大學還時常邀請一些企業家名流來學校辦講座。他們既講授自己成功的經驗,也講授自己失敗的教訓,這種現實性很強的講座,更受學生的歡迎。
哈佛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原則上不留本校畢業生直接任教,不管該畢業生多麼有才華,在學術上多麼有前途。他們鼓勵優秀的畢業生先出去到其它學校任教幾年,然後如願意再回哈佛任教。哈佛大學認為這樣能夠避免學術領域內的近親繁殖而引起的學術水平的退化。
是地獄,也是天堂
哈佛作為世界名牌大學中的王中之王,其對各國學子們的吸引力是其他任何學校不能相比的,是他們向往的神聖殿堂。但是,在哈佛校園裏,學生的學習壓力是非常大的,競爭的激烈是近乎殘酷的,簡直是向自身極限能力的挑戰,故稱其為“地獄”也實不為過。作為哈佛濃縮的HBS,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它一方麵由於其絢麗的光環而被人們稱為“商界的梵蒂岡”,另一方麵也因為其管理的嚴格而被稱為“商界的西點軍校”,既“上帝般地令人敬愛”,又“上帝般地令人敬畏”。一位中國留學生在一封寫給國內朋友的信中曾借用《北京人在紐約》的片首語這樣說:“如果你愛他,就送他去HBS,因為那裏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HBS,因為那裏是“地獄”。
HBS的學製為兩年,學生第一年學習統一的必修課程,第二年學習專業課程。從絕大多數畢業生的親身感受來說,這第一年是“地獄”,第二年則是“天堂”。因為HBS的教學計劃安排存在著一個令人奇怪的不平衡。第一年的課程太重,壓得人簡直喘不過氣來;而第二年的課程又太輕,閑得讓人仿佛無所事事。
一年級的課程一般是這樣安排的:每周上午有三節80分鍾的課八點半開始。下午1點又要緊接著開始兩節同樣的課。每節課基本安排一個案例,剛入學的新生準備一個案例一般要花3-4個小時,再加上課外學習小組活動時間和上課時間,每天大概要學習13-18個小時。很多學生差不多每天要學習到淩晨一兩點鍾,然後睡上幾個小時,再趕快爬起來去上8點半的課。
大約有75%的學習任務被壓縮在第一年的兩個學期內完成;20%的在第二年第一學期完成,而到第二學期便隻剩下5%的學習任務了。因此對HBS的學生來說,第一年必須要拚命地學,沒有一點商量的餘地,而第二年除了找工作以外就可以無所顧忌地玩個瀟灑了。
從開學到11月初期中考試這一段時間,是兩年中學習最緊張的階段。對每一個進過哈佛商學院的人來說,都是難以忘懷的。他們仿佛生活在案例的旋渦中,盡管各學生俱樂部每天都有活動,但他們隻能有節製地參加。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除了每天的案例外,其他一切似乎都不那麼重要。剛入學的新生對獨特的案例教學法尚不熟悉,準備起來困難重重。幾十頁一個的案例,對母語是英語的學生來說也是頭疼之極,對於那些非英語圈的留學生來說,更是猶如蜀道青天。因為所有的必修課幾乎都必須在第一年修完,所以你不能為了緩解壓力而推遲學習難度大的課程。這樣,就是那些頗具天才、畢業後也取得輝煌成功的學生,在開始的幾個星期,也不免要懷疑自己的能力。即使那些最優秀的學生,在第一次期中考試前的緊張也會達到極點。考試引起的焦慮和失眠是普遍的。每到此時,HBS的MBA谘詢服務處的心理學專家門診的門外,便會排起長隊。
一位畢業生曾這樣回憶說,第一次期中考試前幾天,他晚上很難入睡,閉上眼睛滿腦子不是案例就是萬一“觸網”怎麼辦?他邀請好友吉姆去打網球,想休息休息調整一下狀況。因為他知道保持鎮靜的重要性,他麵對那第一次考試心情實在太緊張了。他看得出,吉姆同他一樣地緊張。吉姆是個很好的網球選手,但那一次他幾乎抓不穩球拍。他們在打球時還在談論考試,因為近乎殘酷的強製性分配法考試製度,預先就決定了必定會有人考試不及格。每次考試都是你死我活的大混戰,兩人隻希望這個厄運不要落在他們頭上。由於過於緊張,他們無法繼續打下去,草草收拾東西回去繼續學習。結果他們的考分在班裏均屬前十名。
期中考試的內容也是實例分析,考試時間為4個小時。也許4個小時在人的一生中非常短促,甚至微不足道。可是考場上的4個小時卻是非同小可性命攸關的。其對每一個學生今後的前途,甚至今後一生的事業都說不定有著深遠的影響。在考試前幾天,經常會有某些老生來組織新生進行這第一次期中考試複習,告誡大家要掌握好時間,充分估計執筆需要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