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人的成功特質
美國哈佛商學院院長麥克阿瑟說:“哈佛商學院的學生更應了解‘潛能學’,安東尼·羅賓的著作應是學生必修課外的一門必修課。”
羅賓的“潛能學”認為:成功者的特質,仿佛是內心中燃燒的火焰,驅使他們去追求成功。
培養自己成功的七種特質
成功者能終年一致地施行有效的做法以達成美夢,但到底是什麼使他們能持久不懈地全心投入各種各樣事務中呢?當然有不少原因。
1.熱情
成功者一直有一個理由,一個值得付出、激起興趣,且長踞心頭的目標,驅使他們去實行、去追求成長和更上一層樓。這目標給予他們開動成功列車所需的動力,使他們釋放出真正的潛能。是熱情使艾柯卡做出別人所做不出的事;是熱情讓電腦科學家終年孜孜不倦,尋求突破,以致把太空人送上外太空並接返地球;是熱情讓人夙興夜寐,是熱情使人如沐春風;是熱情讓人生有力量、有勇氣、有意義。若無熱情,則無一事可成,不論是運動員、藝術家、科學家、父母或生意人,缺了它就不會奮發向上。
2.信念
世上每一本宗教典籍都是在訴說信仰和信心帶給人類的力量和影響。成功者與失敗者的信念就是截然不同,而我們現在對自我評斷的信念往往就支配了我們的未來。如果我們相信美妙,未來就會過著美妙的日子;如果我們自行設限,轉瞬之間那些限製就在眼前。所以,若我們相信有可能會成真的事,它就必會如你所思。有些人雖有熱情,但對自己的能力懷疑或期許不高,因而從未采取能讓願望實現的行動;但成功者不然,他知道所追求的並且相信能夠獲得。
熱情和信念猶如汽油,推動你邁向卓越之境。不過有推動力仍舊不成,還得有航向,否則就像沒有目標的火箭,在大空中盲目地亂竄。航向對人而言,就是指明智且循序前進的認同,是我們擊中成功靶心所不可或缺的。
3.策略
萬事俱備並不一定能保證成功,還要有一套最佳的組合,使其發揮到極致的地步才行,這才叫策略。進入屋內,你可以破門而入,也可以找鑰匙開啟,看你怎麼去做。
4.清楚的價值觀
每談起美國得以偉大的特質時,自然會想到愛國心、榮譽感、包容心、以及崇尚自由,這些特質就是美國人的價值觀。何為價值觀?那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遵守道德的、切合實際的判斷,讓我們分辨出何者為重,何者必須。
若人有正確的價值觀,便能使我們分辨出是非黑白,明白人生的真諦。遺憾的是,有大多的人卻完全不清楚,也因此有些人常在事後懊悔所做的,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明確的價值觀。然而反觀那些成大功的人,他們差不多始終都清楚地明白,基本原則是什麼。看看裏根、肯尼迪、約翰·韋恩、簡·芳達諸人,他們雖看法不同,但卻有共同的道德根基,知道為人本分和當仁不讓。所以要想成功,就得明白自己的價值觀,這是極為重要的關鍵。
或許你已經留意到,以上4種特質彼此扶助並相互帶動。信念會不會影響熱情?當然會,我們越相信會達成目標,就越全心投入力促其實現。僅有足夠的信念,是不是就能進入卓越之境?那的確是好的開始,不過,你若從一開始便麵向西方,卻相信會看見日出,那可難了。我們的價值觀會影響我們的策略嗎?一點不假。如果我們的策略為求成功,卻不擇手段地去做違背良知的事,即使是最好的策略也不為功。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看到有些人起高樓,不久又見樓垮了,因為他們的策略和價值觀彼此相對立,互相衝突。
5.活力
是活力使得史普林史汀和蒂娜在舞台上熱勁四射;是活力讓唐納德·特朗普及喬布斯在經營企業上衝勁十足;是活力讓裏根總統和凱瑟琳·赫本二人雖年逾70,仍老而彌堅。欠缺活力,步履蹣跚的人想進入卓越之林,那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精力充沛之人的四周,幾乎整日充滿各種各樣的機會,忙得令他們分身乏術。若能抓住機會且善於利用機會,便步向成功。有些人有熱情、有信念,也擁有成功的做法,更不與價值觀抵觸,可惜就是缺乏那股活力,無法進行所要做的事。所以要建立偉業,就得保持體能上、心智上和精神上的活力,那才能使我們盡情的發揮。
6.凝聚力
差不多所有的成功者都有一種凝聚眾人的超凡能力,這種能力可以把不同背景、不同信仰的一群人糾合在一起,建立共識,齊一行動。固然,偶爾也會有個“鬼才”發明出影響世界的東西來,但他若終生隻是孤零零地守在實驗室裏,就算他在某方麵成功了,但他失去得更多。那些立大業的人,如肯尼迪、金恩、裏根、甘地等人,都具有能夠結合千百萬人於一起的能力。不過,最偉大的成功不是展現在世界的舞台上,而是在你內心深處。我們應該與周圍的人以和相交,結合成一個曆久而密不可分的關係,共同追求美好的未來。否則任何成功,任何卓越,都是虛無的。
7.善於傳送訊息
不論對外界或內心傳送訊息的方式如何,最終一定會主宰我們一生的好壞。真正成功的人是那些敢於麵對人生挑戰,且能把在逆境中求勝的經驗傳送給自己的人;而那些承認人生失利,因而畫地自限的人,才是真正的失敗者。能帶動我們生活和文化的人,亦是能與他人溝通的大師,他們具有傳送見解、要求、欣喜、消息的能力。能熟稔此等能力,便能成為偉大的父母、藝術家、政治家、教師等。我們幾乎在人生的每一時刻都會或多或少地麵對溝通、消除歧見以及交換看法。
邦克·亨特是美國德州的一名油商,擁有億萬家產。有一次有人請他提供一點成功的建議。他說成功不難,首先,你得確定你所追求的;其次,你願意付上代價促其實現,然後真的就去做。如果你不進行第二步,你就永遠得不到所追求的。
寄希望於積少成多而不是鴻運當頭
雖然曾在哈佛大學攻讀MBA的布隆伯格對待工作是嚴肅的,但他從來沒為自己將來進行一個“規劃”。不像很多他的同學,他沒打算30歲成為一名合夥人或是副董事長,或者35歲成為億萬富翁,或是40歲成為美國總統。
布隆伯格認為,生活遵循這樣的規則:每天你都會遇到小而新奇的機會。有時你抓住一個就會使你走出很遠。可在大部分情況下,這機會隻會把你往前帶一小程。要成功,你必須把一點點增加的小進步串到一起,而不是寄希望於中一次頭彩。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把賭注押在運氣上永遠行不通。不斷提高你的技藝,投入盡可能多的時間,為將要進行的幾個步驟製定切實可行的計劃,這才是實實在在的。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向前多看一步並調整計劃。你要利用所有機會,做出許多獨立的、心血來潮的決定。
程序專家們告訴你要奴隸般執行著特定的一步接一步的策略。他們說,這種辦法永遠有效。在我的世界中不是這樣,預測將來是不可能的。你努力工作因為那會增加機會,但並沒有保證恰巧拿到了什麼牌非常重要。我總是寄希望於盡可能多玩幾手,盡我的全部智慧,然後選擇最適合我的方式。我或者我的公司取得的重大進步都是漸進式的而不是革命式的:積少成多而不是鴻運當頭。
但是,不要認為計劃和分析在成功的過程中無足輕重。相反,利用它們,不要讓它們牽著你的鼻子走。應該預先製定計劃,工作時,在現有的各種機會裏進行選擇。千萬別為各種各樣將來可能出現的情況瞎擔心費力,它們大都永遠不會出現。
客觀冷靜而有邏輯地考慮你想要做的事情,把整個過程的每一步工作都考慮到——是什麼,為什麼,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一步不落。然後,等到你完全相信自己已經冷靜下來之後,坐下來把整個工作計劃寫出來。有句諺語說:“你寫不出來就等於你不知道。”試一下,在第一段時你就會寫不下去。“為什麼我們要這個東西而不是別的?”你會這樣問自己。“我們認為財力物力的來源是在哪裏?”還有,究竟為什麼我們相信別人——包括供應商、顧客、潛在的競爭對手——將會同我合作?這樣不斷問下去,你會發現這些都是很基本的問題,而你在動筆寫以前都沒有注意到它們。
既然你自己並不是對所有的情況都了解,那你就應該強迫自己再去思考那些被遺漏、忘記、低估、或忽略的問題。把問題寫出來,就像麵對一位持懷疑態度的陌生人,他對你的項目的實用性沒有信心和把握,他也不像你的配偶、父母、兄弟、子女一樣會對你偏袒;你寫出來的東西一定要從頭到尾都是有邏輯的、完整的、可執行的。
然後,把那張紙撕掉。
對,沒錯,把它撕了。你已經做完分析了,你已經在你的計劃中發現了大多的重大漏洞,這洞大得足以讓你夢想中的跑車開過去。你已經研究了各種各樣的假設情況,你已經向別人展示了你的想法,你甚至已經把最初的幾步都設計好了。
但是,實際情況並不是那麼簡單,你練習打的是快球,而這個現實世界除快球外,還擲給你弧線球和慢球。你肯定會碰上你沒有預料到的情況。有時候,你的計劃是“這樣”,但在實際操作時你不得不“那樣”。在你必須對現實情況立即做出反應的時候,你不應該讓一個詳細的、不靈活的計劃擋你的路。現在,你該知道的都已經知道了,你不該知道的以後也不用知道。至於其他問題,“車到山前必有路”。
堅持下去,就會交上好運
哈佛大學的畢業生羅納德·皮爾經常對別人說:“隻要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情況會好轉的。”他常常講下麵的故事:
“最好的總會到來,”每當我失意時,我母親就這樣說,“如果你堅持下去,總有一天你會交上好運。並且你會認識到,要是沒有從前的失望,那是不會發生的。”
母親是對的,當我於1932年從哈佛大學畢業後我發現了這點。我當時決定試試在電台找份工作,然後,再設法去做一名體育播音員。我搭便車去了芝加哥,敲開了每一家電台的門——但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在一個播音室裏,一位很和氣的女士告訴我,大電台是不會冒險雇用一名毫無經驗的新手的。“再去試試,找家小電台,那裏可能會有機會。”她說。我又搭便車回到了伊利諾斯州的迪克遜。雖然迪克遜沒有電台,但我父親說,蒙哥馬利·沃德公司開了一家商店,需要一名當地的運動員去經營他的體育專櫃。由於我在迪克遜中學打過橄欖球,於是我提出了申請。那工作聽起來正適合我,但我沒能如願。
我失望的心情一定是一看便知。“最好的總會到來。”母親提醒我說。父親借車給我,於是我駕車行駛了70英裏來到了特萊城。我試了試愛荷華州達文波特的WOC電台。節目部主任是位很不錯的蘇格蘭人,名叫彼特·麥克阿瑟;他告訴我說他們已經雇用了一名播音員。當我離開她的辦公室時,受挫的鬱悶心情一下子發作了。我大聲地問道:“要是不能在電台工作,又怎麼能當上一名體育播音員呢?”
我正在那裏等電梯,突然我聽到了麥克阿瑟的叫聲:“你剛才說體育什麼來著?你懂橄欖球嗎?”
接著他讓我站在一架麥克風前,叫我憑想象播一場比賽。前一年秋天,我所在的那個隊在最後20秒時以一個65碼的猛衝擊敗了對方。在那場比賽中,我打了15分鍾。彼特告訴我,我將選播星期六的一場比賽。
在回家的路上,就像自那以後的許多次一樣,我想到了母親的話:“如果你堅持下去,總有一天你會交上好運。並且你會認識到,要是沒有從前的失望,那是不會發生的。”
布隆伯格也有與皮爾類似的體會。他原打算在所羅門幹一兩年,同時尋找製造業方麵的工作。雖然他認為他跟這個公司的關係隻是“戀愛”,而不是“結婚”,他與所羅門公司的羅曼史卻一直到15年以後公司把他解雇才結束。每次別的公司要挖走他,他都拒絕了,他總是找一個理由留下,用所羅門公司的新麵貌來鼓勵自己留下來。布隆伯格解釋說:“也可能我缺乏勇氣去試試新環境,也許因為我有尋求最佳的決心和遠見。無論怎樣,現在回想起來,留下總是正確的決定——這是後來我在1981年發現的,那是在紐約塔利城會議中心,我在所羅門的職業生涯恰好結束於此。”
布隆伯格認為,今天的年輕人們在開始他們的事業時,對眼前的報酬太沒有耐性,卻忽略了工作給他們的教益和機會。回去工作吧,忘掉今天的金錢,以後有很多時間搞錢。新手應該進到他們能進的最好的公司——然後就應該閉上嘴巴,學點他們碰巧還不知道的事情。
當布隆伯格認為他應該成為所羅門的合夥人時,他沒被提升,但他沒有失去耐性。這是保持耐心的最好例子(也許是世界曆史上最好的例子)。
在布隆伯格被錄用後的6年裏,情況一直相當不錯。他就是那個金黃頭發的男孩,華爾街上最時髦公司中最顯眼部門的大宗交易超級明星,還是兩個高級合夥人麵前的紅人。他向所有來訪的重要客戶打招呼,被每家有權威的報紙采訪,在重大社交活動中扮演華爾街頂尖實力經紀人的角色,比他自己腦袋裏的傳奇人物還要傳奇。當其他那些年輕的淘氣鬼們坐在一起預測誰將被提名作合夥人以資獎勵時,他被他們列在名單的首位。
錢不是問題,他早就還清了貸款,正過著不是奢華也是受人尊敬的生活。好時光,好朋友,令人興奮的工作,許多現金,所有這些他都有。
但合夥人的威望對布隆伯格來說,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東西都重要。他認為那相當於明確地向世界表明自己是最好的,他能在競爭最激烈的環境裏升到最高處。“這個商學院的家夥已經用他的聰明才智向階梯頂端攀登。我已經有資格當合夥人,現在我要公眾永遠地承認我的價值,我是大塘子裏的大魚。”可能這種想法一直存在於他的頭腦中,存在於他內心的自卑情結裏。但是毫無疑問,在所羅門兄弟公司成為一名合夥人是他的“神聖夢想”。
1972年三月那天終於來了。新合夥人的名單出來了——他不在其中!每個人,其他每個人都在名單上。所有那些沒我合適的人都在名單上,甚至那些根據私下傳聞根本沒機會的人。布隆伯格事後回憶道:
這麼多人被接受,我卻被忽略、被羞辱了。甚至沒人被留下來和我同病相憐,這太糟了。我被毀了。到今天為止,也沒人解釋過我為什麼沒被選入。
我眼含淚水,起先不能接受這個事實,然後就構想瘋狂報複的計劃。我想找個人問罪。我自言自語的頭一句瘋話是:“我要辭職。”“我要殺了他們。”“我要自殺。”我以後怎麼見人?他們都會看著我,在背後笑話我。我知道我不應該那麼高傲。去他媽的,我從來就沒學過。
幸虧我有下班後沿著東河邊跑步的習慣,這使我把怒氣發泄在路麵上而不是老板頭上。第二天早晨,我去上班並做了到那時為止公司所做的最大一筆交易。我全神貫注,我工作、我微笑、我撥電話號碼。我比其他每個人都堅強嗎?別人都差得遠。在沒當上合夥人時,我要幹得與原來一樣好。“去他們的吧!”
3個月後,在沒有預先通知的情況下,公司在比利·所羅門的辦公室裏開了一個事先沒安排的合夥人會議。與會者麵無表情、沉默地走了出來。布隆伯格的老板傑伊·帕裏走到他桌前,站在布隆伯格身後,背對著其他人。
“他們要讓你和唐·弗依爾斯坦當合夥人。”帕裏說道。
比利從未向布隆伯格解釋為什麼他們那時讓我做合夥人而不是3個月前;但是,最重要的是,布隆伯格靠自己過人的耐心贏得了勝利——他得到了自己所希望得到的。
未雨綢繆,在沒有壓力的時候預先計劃
哈佛大學畢業的艾倫·史密斯認為“悲觀主義者”過的日子,比起那些“樂觀主義者”要高明得多了。字典上說:悲觀主義者是“凡事都往壞處想,總以為結果一定不好的人”。比方說,艾倫每次坐上飛機,口裏就不出聲地念念有詞,黯然向世界告別,自信這次一定劫數難逃。每次送朋友上飛機,他也有同樣的感覺,總要戀戀不舍地多看他們一眼,內心覺得這次生離就是死別了。
這有什麼高明呢?咳,你不知道,他們平安到達目的地之後,艾倫心裏該有多麼高興!他自己下了飛機,是多麼的欣喜若狂!
樂觀主義者從不想到會災難臨頭,悲觀主義者時時都在想。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種天昏地暗的思慮,遲早一定有好處。現實中這樣的例子是非常多的,艾倫先生有過親身體會。他住在鄉下,離城3英裏路,心裏總覺得早晚家裏會失火,燒得精光。他常常揣想火是怎樣著起來的:煙囪的火星可能使屋頂著火,電線可能走火……。一旦失火,他怎麼辦呢?是暈過去?還是拔腿就跑?他知道:失火時一定會張皇失措,醜態百出,即使大難不死,亦無顏再見江東父老。
事有湊巧,去年12月的一個早晨,油爐漏油,房子果然失火了。當時艾倫臨危不亂,他的一舉一動皆有條不紊。他打電話通知消防隊,把車子開出煙火彌漫的車房,接上花園澆花的水龍頭,一邊等消防車,一邊自己救火。對此,家裏的人至今還津津樂道。樂觀主義者絕不會這樣準備有素,說不定還會站在那裏發呆呢。這就是未雨綢繆的好處。
抱有艾倫這種觀點的美國人是非常多的。曾在哈佛大學攻讀MBA的布隆伯格1997年撰寫的《信息就是信息——布隆伯格自述》一書在美國首發引起轟動。在該書中,布隆伯格總結了自己獲得成功的部分體會是未雨綢繆、照章辦事,他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