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渤海的對蝦多

對蝦是我國渤海的特產,每年大量出口,在國際上受到青睞。日本一些地區的人認為蝦的形象好似一位彎背垂須的老爺爺,出於對長輩的尊敬,他們很愛蝦。對蝦自然就更被人們寵愛。

對蝦體長大而側扁,雌性長約18~24厘米,雄性在10厘米左右。每年春季,渤海的對蝦成群,是渤海獨特的自然現象。

我們知道,陸棲動物集群向一定的方向移動,稱做遷徒。水棲動物結群向一定地區活動,稱為回遊。水棲動物的回遊,是適應生活環境,有利繁殖後代而發展起來的。

水棲動物一般多是體外受精。每到繁殖季節,雌雄雙方都要選擇水淺而且平靜的地方。把精卵排出體外,通過水做媒體,精卵互相接近,結合成胚胎。這一切隻有近岸處才能完成。同時,通過太陽曝曬,水溫較高,胚胎才能更快發育成長。因此,水棲動物總會利用春末夏初這段光照最強烈的季節,大群遷到近海完成配偶和產卵等繁殖任務。對蝦的繁殖活動,就非常有代表性。我國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所形成的渤海灣,風平浪靜,雖在北方,但冬天不封凍,陽光充沛,是蝦理想的繁殖場所。對蝦到了每年3月,就從黃海南部的深海地區出發,向渤海和朝鮮灣一帶集群。在各沿海的河口附近進行產卵。這裏適宜的環境,充足的陽光,較高的水溫使得蝦卵正常發育成活。到了秋末冬初,天氣漸冷,水溫下降,食物逐漸減少,它們就開始集結,通過渤海海峽,回到山東半島南部的外海深海裏越冬。所以,渤海作為生殖回遊的棲息地,每年春夏季的對蝦特別多。

掌握了對蝦的回遊特點,捕撈時,應該選擇好時機。當它們剛回遊到渤海時,還沒有產卵,蝦肉較肥,但這時不應大量捕撈,否則,對蝦產卵繁殖得少,勢必會影響這種海洋資源的繁衍,也是對大自然的破壞。當它們產卵以後越冬回遊時捕撈就比較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