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太空作業忙(1 / 2)

浩瀚太空作業忙

自從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以來,人類已經發射了數以千計的衛星及形式多樣的空間站。但是,並不是每一次發射都獲得了成功,有許多價格昂貴的衛星沒能完成我們交給它們的任務。有的由於運載火箭故障,衛星沒能進入預定軌道,成了散兵遊勇,不但沒起到傳送信息的作用,反而成了威脅宇宙航行的太空垃圾;有的僅僅是一個小小的螺栓,一根細細的保險絲的破損,就變成了“聾子”,“瞎子”。以前,人們對這種情況束手無策,隻能眼睜睜地看著上億美元的衛星變成一文不名的廢鐵。現在,航天飛機和宇宙飛船出現了,它們和空間站一起,給人們提供了一個空間維修平台。

1973年5月14日,美國向太空發射了著名的“天空實驗室”空間站。可是在發射過程中,一塊太陽能電池承受不住過載的影響,掉了下來,摔成碎片,這些殘片又和電線攪到了一起,結果另一塊電池板也沒能順利展開。由於缺乏足夠的電力來調節溫度,空間站內本來就擁擠不堪的工作艙一下子升到了50℃。假如不及時修複,宇航員不僅不能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和生活,艙內一些重要的元器件還很可能被積聚的熱量烤壞,以致損壞整個空間站。假如重新發射,無論是從經費或是時間的角度上看都十分有限,怎麼辦?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維修計劃脫穎而出,“阿波羅”飛船受命於危難之間。1973年5月25日,“阿波羅”帶著人們的希望,飛向太空。在地麵的指揮與駕駛員的完美配合下,飛船和空間站完成了一個漂亮的對接,向成功邁進了第一步。宇航員不辭勞苦,立即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去。一名宇航員毫不費勁地撐起遮陽巨傘,小心翼翼地把它插到空間站的頂部,另一名宇航員則將破損的電池碎片打掃得幹幹淨淨,打開了纏繞在另一塊電池上的電線,使其完全展開。這樣,“天空實驗室”的修複工作就完畢了,在此之後,它一共迎來兩批宇航員的訪問,完成了預定的飛行計劃。

這樣的工作不是太輕鬆了嗎?航天器在太空飛行時處於失重狀態,即使在地球上重於泰山,到這裏也隻是輕如鴻毛。宇航員可以隨意將它們舉起而不需要任何起重設備,毫無疑議,這給空間維修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可是,在帶來方便的同時,麻煩也來了不少。因為許多工作都要在艙外進行,宇航員們沒有一點可以支撐,控製姿態成了一大難題。隻要稍一用力,你就會發現航天器與你有了相對移動,可究竟是你動還是它動,那就搞不清楚了。就拿擰螺絲來說吧,假如你用一把普通的改錐去在太空中幹這件事,它隻能使你繞著螺釘轉來轉去。為此,科學家們設計了一整套的太空維修工具,專供宇航員使用。它們采用了先進的技術,從而將反作用力巧妙地消除掉。當然,這些工具昂貴得很,仍以改錐為例,它的價格高達幾百萬美元,可以買一架性能優良的教練機!雖然貴了點兒,它的確是空間維修的好幫手,所以仍被廣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