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太空作業忙(2 / 2)

有了這麼許多高級的工具,工作是不是就可以變得十分簡單了呢?我們還是來看看一個實例吧!

1980年,美國發射了一顆太陽峰年觀測衛星。它工作出色,給人們傳送了許多有價值的科學信息。可是,僅僅在幾個月後,衛星就“病”倒了,它的姿態控製係統出現了故障,假如重新發射需耗資2億3千萬美元,而在太空維修僅需4千5百萬美元,連它的五分之一都不到。經過了嚴密的科學論證,“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將被用來執行這一特殊的飛行任務。

1989年4月6日,“挑戰者”號從美國的卡納維亞爾角升空,開始在茫茫宇宙中追趕那顆太陽峰年衛星,4月8日,“挑戰者”發現了它的蹤跡,並迅速接近,從這時起,維修工作正式開始,指令長克裏平先是花費了4個小時的時間,細細調節飛機上的每一個控製旋鈕,直至將飛機修正到了正確的軌道為止。這時,“挑戰者”離衛星隻有60米遠。

宇航員納爾遜背上宇航救生設備,慢慢飄了出來。幾十米的距離,他足足“走”了十幾分鍾,很怕不小心撞壞了衛星。終於,他來到了這顆“病休”卻仍在不停旋轉的衛星前。在克裏平的指揮下,納爾遜輕巧地鑽入了電池板的空隙之間。乍看起來還一切順利,可是他卻怎麼也抓不住衛星的突起,反複試了幾次,仍不奏效,衛星還是不願進入貨艙內,接受“醫生”的治療。這時,納爾遜的氧氣也快用完了,他隻好放棄努力,不高興地返回了航天飛機。

克裏平重新啟動飛機,穩穩當當地把它停靠在離衛星12米處的地方。這一次宇航員們信心十足,他們想用那隻長長的機械手去捕獲“獵物”,可連續試了幾次,圓溜溜的衛星也沒有被抓住。原來,當納爾遜第一次抓衛星的時候,不慎破壞了它的穩定性,衛星以很快的速度翻轉起來,這給機械手帶來很大困難。所以,克裏平不得不宣布暫停維修。

地麵測控中心得到信息後,幾乎同時開動了所有的計算機來模擬衛星的運動狀態,迅速計算出調整數據,很快地向太空發布了指令。煩躁不安的衛星“冷靜”下來,跟著機械手來到了機艙,兩個宇航員隻花了幾十分鍾就查出了問題所在,並立即進行零件更換。機組成員通力合作,原計劃6個小時的活隻用3個小時就圓滿完成了。地麵測試表明,衛星恢複了“健康”,它又重新開始為人類服務了。於是,4月12日它重入軌道。

可見,維修工作工序十分繁雜,從確立工作計劃的開始,人們就考慮到隨時可能出現的問題,以至於整個浩大的工程不出一絲差錯。每完成一次任務,就如同完成了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隨著衛星數量的增多,空間維修的任務也越來越艱巨。它給予了衛星第二次生命,讓它們重放異彩,為人類造福。

空間維修,真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