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太空展望(1 / 2)

未來太空展望

時光飛逝,轉眼之間已經進入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自從人類在1957年將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後,我們在宇宙航行方麵已取得不少的成就。回顧過去30年,人類首次進入太空,第一次登上月球,空間站成功的運行(使得人類在外太空長期居住成為可能),而航天飛機的發射成功使得宇宙飛行不再是專職宇航員的事情,一般正常人稍經訓練就能參加太空飛行。那麼在取得這些成就之後,我們將在就要到來的二十一世紀中做些什麼呢?富有遠見的科學家們根據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為我們描繪了如下的圖樣。

我們的太陽每天都向它四周的空間投射出巨大的光和熱。僅是每秒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當於燃燒550噸原煤,但是由於大氣層的吸收和反射。這部分能量僅有64%到達了地麵,再加上天氣不好時,雲遮霧擋,想要充分利用這些能量就更加不易了。但是若能在空間的地球同步軌道上設置一個太陽能衛星,那麼一年中會有275天全天日照不斷,而且剩下的90天中,每天被擋住陽光的時間也不超過72分鍾,可以想象這樣的一個衛星電站的效率將比地麵高得多。一旦建成後,它可能會有24.8公裏長,5.2公裏寬,有幾百平方公裏的麵積,這樣一個巨大的空間平台上將要覆蓋上140億片太陽能電池,這個大麵積的太陽能電池板中產生的電能將被轉化為微波形式直接發回地麵。估計一個太陽能衛星工作時將能產生1萬兆瓦的功率,這足夠一百萬個家庭的使用了。除了電能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在軌道上設置巨型反射鏡來直接利用光能,一個10×10平方公裏的平麵鏡將陽光照射到地球上,可以達到比月光強十倍的光強,在這個人造月光下,可以工作,運動,甚至可以讀書、寫字。而當平麵鏡麵積達到二萬平方公裏時,就能發射出相當於一般晴朗的夏日陽光的1/6強度的光,這就足以使地表升溫,能起到改變天氣的作用。或許就在幾年以後的某個晚上,我們就能看到美麗的人造月亮了。

現在全世界的人口已有將近55億了,而且依照現在發展趨勢還將會不斷地增長下去。如果有一天我們的行星再也無法承擔如此之多而又擁擠不堪的芸芸眾生怎麼辦?搬到太空去——科學家們提出了建築巨型太空城的建議,最早從科學角度提出這一可行性方案的是美國的一名大學教授奧尼爾博士。他提出建造一個由兩段空心圓柱組成的空間城市,每一個密封圓筒直徑約2~4公裏,長3~10公裏,通過不停地繞其軸心旋轉而產生的離心力來模擬重力環境。人們將居住在筒壁上,那兒將建有極富地球自然風光的丘陵、湖泊、森林等等,每座太空城內將住上20~200萬人。太空城的四周分布有三麵巨大的反射鏡將陽光透過透明的筒壁照射進來。反射鏡的運轉將由計算機控製,可以調節空間城內晝夜循環和四季的變化,使得居住在太空城內的地球移民甚至會忘記他們是生活在太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