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曾侯乙編鍾是我國最偉大的樂器
我國的民族樂器曆史悠久,種類繁多,目前流行在民間的樂器有400多種,常用的有200多種。在這眾多的樂器中,最偉大的樂器,無疑是1978年湖北省隨縣出土的曾侯乙編鍾。這套編鍾大約主是戰國時期的產物,距今約2400年左右。整套編鍾用銅製造,共有64隻,總重量在5000斤以上,分3層掛在銅木結構的鍾架上。上層為紐鍾,19隻;中、下層為甬鍾,是編鍾的主體,分三組,共45隻。演奏時,需由3個人各執丁字形木槌,敲擊上、中層的編鍾,用以演奏旋律;需由2人各持較粗長的撞鍾木,撞擊下層低音甬鍾,用以烘托氣氛。
編鍾的總音域為A1——C4,僅比現代鋼琴的音域少兩個八度,達5個八度之廣。在音的排列上基本上與現代鋼琴相同,在中心音域的兩個八度內是以半音排列的。雖然它還不完全是平均律,但在音律的應用上已是相當科學的,它使轉調有了很大的可能。用它可以演奏某些較為複雜的現代音樂作品。
更為奇妙的是,在每隻鍾上均能奏出兩個相距小三度或大三度的樂音,而西洋樂器的鍾隻能奏出一個樂音。曾侯乙編鍾的出現,為我國音樂史添上了光輝的一頁。
過去,不少中外學者認為,秦漢以前,我國隻有5聲音階(即民族五聲調式的宮、商、角、徵、羽5個音),但出土的編鍾證明,在先秦時期,我國就使用了7聲音階,並形成了完整的十二律。
再從編鍾的三度結構來看,說明我國古代的音樂家就在探索聲問題了,並非隻有當代音樂家才懂得和聲的立體感覺。這套編鍾製作精美,鑄造精細,發音相當準確,鍾上還鑄有2800多字的銘文,記載了先秦時期的樂律學。曾侯乙編鍾的發現,也充分說明了我國在戰國時期樂器製作就已達到高度發達的水平。
曾侯乙編鍾的發現和初步研究轟動了世界,被國外音樂家譽為:“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跡。當今世界公認的7大奇跡有:意大利古羅馬競技場、埃及亞曆山大古墓、中國長城、英國斯毅海奇環形石建築、意大利比薩斜塔、中國南京琉璃塔、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聖索非亞清真寺。國外學者將曾侯乙編鍾稱為世界第八奇跡,說明編鍾在中外音樂史、聲學科技史以及青銅鑄造史的研究上,都有著重大的價值。因此,可以肯定的說:曾侯乙編鍾是我國最偉大的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