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骨哨”是我國最古老的樂器(1 / 1)

為什麼說“骨哨”是我國最古老的樂器

70年代初,我國笛子演奏家俞遜發明了口笛,並用口笛演奏了《雲雀》等世界名曲,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幾年後,人們從一些出土文物中,驚喜地發現了遠古人類早已有的與口笛相近的樂器——骨哨。

在浙江省餘姚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160枚骨哨,它的製作距今約7000年左右,是用禽類動物的中段肢骨製作的,長約4~12公分不等,肢骨略成弧形,內空,上有按孔和吹孔,可用來發聲誘捕禽鳥,也可吹奏簡單的曲調,其發聲原理有點像笛、蕭等吹管樂器。

我國最古老的樂器,首先應推1981年5月出土於河南省舞陽縣城北22公裏的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墓葬中的一隻骨哨。這隻用猛禽骨製成的骨哨,長約20多公分,上有7個同規格音孔。骨哨光澤明亮,製作規範,具備音階結構,至今仍可吹出旋律。這是我國最古老的骨哨,也是我國考古工作者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樂器。

哨在遠古時期既是生產工具,也是簡單的樂器。這一點已由解放後對少數民民族文化的考察予以證實。如雲南省傣族有一種雞哨,用一節毛竹製成,內放一極薄的竹片,吹奏時發出高低婉轉的樂聲,又能模仿野母雞的叫聲,傣族獵人常用以召引野公雞而射殺。又如東北鄂倫春人與鄂溫克人也有一種木製的鹿哨或麅哨,用以吹出公鹿、公麅的鳴叫聲,以引誘其他鹿、麅來會合,找機會將它們捕捉、射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