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有多少種笛子吧(1 / 1)

你知道有多少種笛子吧

笛子是我國發明的,古時候叫作“橫吹”。曆來認為是張騫出使西域後,從西北兄弟民族地區帶回西安的,其依據是宋朝陳所寫的《樂書》。但是,根據考古發現,廣西出土的西漢時期的羅泊灣墓葬中就有笛子,關州新通橋出土的漢代空心畫像磚上也描給著吹笛者的形象。由此可以推斷,早在戰國末期、西漢初期,我國西南和中原地區就已經有了笛子。陳在《樂書》上說“張騫傳其法於西京”。可以解釋為長安當時已經有了笛子,張騫隻是把一種演奏方法從西域帶到了長安,提高和豐富了笛子的表現力。

笛子是竹子作的,人們統稱它為“竹笛”。上有一個吹孔,一個膜孔,六個按音孔,能吹兩組多的音。竹笛在我國民間生活了兩千多年,發展到今天,已經形成了一個家庭,在舞台上,分別擔任獨奏、伴奏任務。常見的笛子有曲笛和梆笛兩種。曲笛長約70公分,因用於伴奏南方的昆曲而得名,笛管較粗,音色柔和、優美而寬厚;梆笛長約50公分,笛管較細,音高比曲笛高一個純四度,因用於伴奏北方的梆子戲而得名,音色嘹亮而明朗。

另外,我們還應該知道,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民間藝人和音樂愛好者的不斷實踐、改革,竹笛的家族已經發展到幾十個品種。除了直吹笛、口笛和常用的6孔笛外(曲笛、梆笛為6孔笛),還有8孔笛、9孔加鍵笛、11孔加鍵笛、接銅調音笛、低音新笛、12音套笛(12支高、低音不同的一套笛子)、雙音笛、排笛等。此外,在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也流行著各種不同的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