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唱名”是怎樣來的嗎(1 / 1)

你知道“唱名”是怎樣來的嗎

上音樂課學唱譜子時,無論是簡譜還是五線譜都要唱“唱名”,如:1、2、3唱做DO、Re、Mi。音的“唱名”是怎麼來的呢?

歐洲中世紀有一名法國神父叫圭多的,公元995年出生在阿雷佐城。他是一位偉大的音樂理論家,著作很多,最重要的有《音樂藝術法則淺論》,裏麵寫了音程、調式和不協和音的理論。他創造使用四線譜記譜法,開始使用6個音的音階,並且每個音都規定了唱名。

在圭多以前,記譜的方法是在一條橫線上記錄音樂。後來,神父胡克白爾德用6條線或8條線來記錄音的高低。用1條橫線或8條橫線來記譜都不恰當,1條太少,8條線又太多,過於複雜。而圭多創造的四線譜記譜法,不單記音的高低,也記音的長短;當然,跟現在的五線譜和簡譜還不完全相同。他又利用一首宗教歌曲《聖約翰讚歌》的曲子,讓第一句的第一音以C音開始,每句升高一個音(第三、四行升半音),共6句。同時采用了這首歌的歌詞,以每一句詞開頭用的第一個音節為順序(相當於中國字的字頭)。把它們做為音的唱名:ut、re、mi、fa、slo、la。到了16世紀,有一個比利時人叫威爾蘭特,他又補加了第七個音si。後來,在人們唱譜的過程中,發現第一個音ut(烏特)很不好唱,發出的音又不響亮,就改換為do音。這樣又響亮,又好唱,與其他的音也統一起來了。就形成了今天7個音階的唱名:“多、咪、咪、發、嗖、啦、希”。

圭多在1050年5月19日去世了,隻活了55歲。可是他規定的音樂唱名,今天還被世界各國使用著,大約有1000年的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