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華彥鈞的一首二胡曲叫《二泉映月》(1 / 1)

為什麼華彥鈞的一首二胡曲叫《二泉映月》

華彥韻(1893—1950)人稱“瞎子阿炳”,優秀的民間音樂家,精通二胡、琵琶的演奏,能編創樂曲。一生編創的器樂曲很多,但被記錄下來的隻有二胡曲《二泉映月》等6首。單看《二泉映月》同名,好像這首樂曲是以描給景色為主的標題性音樂,為此,曾引起不少爭論。為什麼這首二胡曲叫《二泉映月》呢?

1979年8月14日《無錫報》刊登了祝世匡先生的回憶:當年錄音後(阿炳演奏二胡曲),楊蔭瀏先生問阿炳這隻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隻曲字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楊先生又問:“你常在什麼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經常在船頭拉,也在惠山泉亭上拉。”楊先生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說:“起名《二泉》,不像一個完整的曲名,粵曲裏有《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為《二泉印月》呢?”楊先生說:“印字抄襲得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個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當即點頭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這樣定下來了。

這段回憶資料給了我們啟示:這首二胡曲本來沒有標題,它的曲名當初由楊蔭瀏、祝世匡諸先生即興確定,與樂曲內容沒有什麼密切的關係。因此,我們對音樂的理解不應當完全從標題去理解,而應當從樂曲本身的音樂表現去進行合乎情理的理解和分析。

《二泉映用》這首二胡曲從一聲淒涼的長歎開始,接著作者沉痛敘述了自己一生的不幸遭遇。我們仿佛看見一位盲藝人背著樂器、拄著竹棍沿街流浪的形象。在皎潔月光下,遠處惠山清澈的泉水流尚……世界為什麼這樣漆黑?生活的出路、人生的希望在哪裏?他用悲慘的曲調,傾吐著自己的屈辱和痛苦,詛咒殘酷的現實。當熾熱的感情平靜下來的時候,他又漸漸陷入了沉思:“世界總有一天會變好的吧!”帶著微弱的希望,音樂在夢幼般的意境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