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為什麼能種稻
我國是水稻種植最早的國家,據考古學家1977年在浙江省杭州灣南岸的餘姚縣河姆渡村考察。在6700年前已開始人工種植稻。當時種稻的方法很原始,利用經過加工的骨挖坑,手中下種。大約到漢代,出現插秧的記載,“三月種粳稻,五月可別稻”,別稻就是移植的水稻。水稻插秧是我國水稻載培的傳統技術,但因費工費時費力,人工插秧勞動強度大,所以近年來直接播種不插秧又有所發展。用什麼播種呢?用人工手播,用水稻直播機機播,也可用飛機機播。
飛機,在人們心目中絕不是播種水稻的工具。然而,飛機誕生之後,第一項任務就是農業航空。在美國萊特兄弟1903年製成世界上第一架飛機之後,1911年德國的林務官阿爾福萊德·齊梅爾曼首先創議,利用飛機噴灑化學液體和粉末,以防治害蟲,保護森林。1929年,美國在加裏福尼亞州用伊格爾羅光雙翼飛機播種水稻。由此可知,飛機絕非隻是空戰、運輸等方麵先進機器,也是農業生產上的得力助手。
我國自70年代起,先後在安徽、浙江、廣東、吉林等一些農場,進行了大麵積飛機播種水稻,效果很好。表現為工效高,省工省種,成本低,質量好,產量不低。飛機播種水稻所以可行,關鍵有兩點:一是飛機上可以裝置專用的撒播水稻種子的設備;二是稻田地表是均勻平整的泥漿。當飛機在20~30米低空飛行,將種子以每畝8~10公斤播種量撒向空中時,種子則均勻地落在泥漿上,一般是裸露一半左右。人們對這種新奇的種稻法十分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