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苗為什麼要工廠化
水稻插秧是我國一項傳統的優良栽培技術。為及時插秧,必事先培育秧苗,俗稱育苗。但受光、水、氣、熱等條件限製,育苗又不能太早,特別是北方稻區,隻有土層化凍之後才能育苗。育苗晚,插秧定要推遲,插秧滯後,如遇低溫冷害,勢必減產乃至失收。除此之外,傳統的育苗方法,育出的秧苗不夠整齊和強壯,難於使用機械插秧。怎樣解決早育苗,育壯秧,早插秧,利用水稻插秧機插秧這一係列問題?水稻育苗工廠化是最佳選擇。
水稻育苗工廠化,就是在塑料大棚或溫室中,運用一整套機械設備,由人工控製環境條件,育出理想的秧苗。自1979年開始,我國采用塑料大棚盤育苗,從此掀開了水稻育苗工廠化的序幕。通過實踐證明,這種辦法,不僅能提早插秧,戰勝低溫冷害,奪得穩定高產,而且省種、省肥、省工、省苗床用地、省塑料薄膜,是水稻生產機械化的關鍵一環。
育苗的主要設備有用於催芽的破胸催芽器,用於播種的秧盤播種機,用於裝秧的塑料秧盤,用於加速出芽的蒸汽出芽室,用於存放各種設備和秧苗的塑料大棚,以及用於澆水的噴灌機等。育苗的過程大致是:把經過挑選、浸泡、消毒的種子,放入破胸催芽器中,種子破胸露白後脫水,用秧盤播種機將其均勻地播在裝好床土的塑料秧盤裏,覆土後,把秧盤放入蒸汽出芽室,待48小時即可生出10~15毫米嫩芽,隨後將嫩芽放入塑料大棚光照,白芽變綠並長出綠葉,此謂綠化。再進行澆水、除草、追肥等精心管理,一個月即可育出小苗,40天可育出中苗,比傳統育苗提早插秧7~10天,即使用小苗機插,也比當地一般育苗方法,每畝增產100公斤以上。看來,育苗工廠化是水稻增產的有效途徑。由於育出的苗齊苗壯,便於機械插秧,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麵朝黃土背朝天,彎腰屈背插秧田”的勞作形象。因此,育苗工廠化,也為水田機械化奏響了序曲,為解脫農民繁重體力勞動提供了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