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養雞為什麼都是籠養
我國農村養雞,大體有三種方式:散養、平養和籠養。籠養是近幾年出現的機械化養雞新技術,較之散養和平養具有許多優點。
1.占地麵積小,節省土地資源。散養蛋雞或者肉雞,一隻雞需用雞舍和運動場麵積平均為0.6平方米;籠養雞不需要運動場,舍飼密度為15隻/米2,即每隻雞占地麵積為0.06平方米,僅是散養雞占地麵積十分之一。
2.采食固定,節省飼料。籠養雞比散養雞一般節省飼料10%以上。原因是:采食區固定,互不爭食,即使飼料撒落地麵,也不會汙染,還可回收再用;無飛鳥、老鼠等與之爭食,損失浪費少;因雞關在籠內活動範圍小,體力消耗少,所需能量飼料也相對減少。
3.條件可控,成活率和產蛋率高。由於籠養雞與外界環境處於隔絕、半隔絕狀態,有利防疫,雞不易患傳染病。雞在籠內易於觀察、捉放、消毒和預防注射,並可通過安裝紫外線消毒燈和采用噴霧法進行防疫,因而雛雞成活率在95%以上。又因人工控製環境,溫度、濕度、陽光適宜,產蛋率可達70%,較散養高20%左右。
4.節省勞動力,經濟效益高。散養雞,一個勞動力可飼養管理蛋雞150~200隻,而籠養雞一個勞動力可飼養管理1500~2000隻,勞動生產率提高近10倍。籠養雞省飼料、省防疫費、可回收雞糞,一般每隻雞平均收入可達5~10元,比同樣條件下散養效益提高20~30%。
由傳統的散養、平養方式發展到高密度、工廠化的籠養,不僅是飼養方式的改變,也是由自給化生產向商品性生產的轉變;不僅對飼養者有較大的經濟效益,對整個社會也具有較好的社會效益,滿足城市供應,活躍商品市場。與此同時,促進養雞由家庭副業轉為家庭主業,並進行專業分工,在喂食、喂水、清糞、集蛋等作業項目上還有利實現機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