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溫室栽培技術在(1 / 1)

中國古代的溫室栽培技術在

世界上居領先地位嗎溫室栽培技術,是人類了解自然與控製自然的一項重大成就。它是科學技術史,特別是農業科技史上的裏程碑之一。《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第四卷關於溫室的曆史解釋說:發生於公元17世紀的溫室是一種保護幼嫩植物抗禦酷暑和嚴寒的有一定比例窗口的簡易磚木建築。其中有某種人工加溫辦法,它是植物抗拒災害性氣候的避難所。在我國秦朝時,地近北緯35度的驪山,曾於冬季利用溫泉溫室種瓜成功。建都於長安(今西安)的西漢,冬季裏曾建設溫室於皇家萊園中,以生長“蔥韭菜茹”,供應皇室冬日鮮萊,其方法載於《漢書卷八十九》召信臣傳中:“太宮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難(燃)蘊火,待溫氣乃生。”“屋廡”,顏師古注解說“周室也”,可以說是不透風的屋子;“蘊火”,顏師古注解為日夜不停的燒著不起焰的火,使室內發生溫氣,促進蔬萊生長。公元6世紀,我國北方農村利用日暖育苗(菜),提早發芽。公元18世紀,我國南方利用日暖培育稻秧,種植早稻。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印的薑皋撰《浦泖農谘》說:“頗聞他處有再熟之種(稻),吾儕豈不願之,而究未得種植之法。數年前,有種之者,種數粒於盆盎之中,時雨而搬移如灌花然。五月底居然成熟。而下種於田者,春分節後,一夜微霜,稻芽即萎,其後穀者,皆糜爛矣。”種於盆盎的稻苗,由於夜間“搬移”於室內,才不致因微霜而萎糜。南宋時,浙江杭縣東西馬塍的藝花工人,對溫室栽培的技術有重要的提高和發展。他們的溫室是半密室半地窖,日暖與地溫並用,火煨與湯蒸兼施,增加地溫與提高氣溫並重。明清兩代,北京城郊菜農、花農們普遍采用簡便易行、費用低廉的窖藏火暄法。冬日嚴寒,掘土地5~8尺作窖,亦可利用廢舊灰池坑洞,把要栽培的花或菜種植或移根於窖內,不見風日。一般以馬糞壅培,以馬糞燃燒蘊火,煨鬱蒸。“冬日盡三季之種,果蔬獻非時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