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對身體有多種作用,但最重要的是抑製神經的異常興奮,使之保持正常功能。實驗表明,腦細胞內的鈣含量多或少,對人的腦功能有很大的影響。如果腦細胞內有充足的鈣,可使腦細胞正常地行使自己的職能。此時,即使遇上較為嚴重的精神刺激,也會泰然處之。
鈣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維持身體內呈一定程度的堿性狀態。健康人的血液是PH7.35~7.45,這種稍微偏堿的血液屬理想的血液。如果呈酸性狀態,不僅容易疲勞,而且抗病能力也會下降。當血液的酸性程度達到一定極限時,會使腦細胞的機能處於停滯狀態,並出現意識喪失,這就是所說的“血液酸中毒”。
植物性食物中含鈣量較多,所以稱之為堿性食物。食物有酸堿之分,主要是根據鈣和磷的含量而定,鈣含量高於磷含量的食物,屬堿性食物,反之則為酸性食物。在紫蘇葉、蘿卜葉、小鬆菜、京菜、牛奶等食物中含有豐富的鈣,屬於堿性食物;糙米、墨鬥魚、龍蝦、沙丁魚、雞蛋、竹莢魚、牛肉、豬肉等食物含磷量高於含鈣量,故為酸性食物。
我國規定,成年人鈣的供應量每日為0.6g、兒童為0.8g。日本學者認為,從健腦的角度出發,每日應供給鈣1g。
攝取含鈣量多的食物時,要注意少吃菠菜、莧菜、竹筍、蔥等含草酸的食物,以免這些食物與鈣生成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的草酸鈣,降低人體對鈣的吸收利用,影響健腦效果。
維生素A促進大腦發育
適量地攝取維生素A能促進大腦的發育,提高智商。
實驗研究表明,如連續提供缺乏維生素A的飲食,可導致兒童的智商下降。維生素A不僅能促進大腦的發育,而且也是身體成長(健骨)不可缺乏的物質。此外,維生素A還參與視紫質的合成,增強視網膜的感覺能力,還參與體內的許多氧化過程,尤其是對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有重要影響。食物中的脂肪、蛋白質及體內維生素E含量與維生素A的吸收頗為相關,這與維生素A是脂溶性物質有關。
由於維生素A屬脂溶性物質,不易通過小便排出體外,如攝取過量,可出現脫毛、厭食、手指足趾彎曲、骨膜變薄及顱內壓增高等疾患。一般通過食物不致於造成攝取過量,而過量攝取魚肝油丸則會出現上述症狀。
B族維生素能預防精神異常
B族維生素參與脂肪、糖、蛋白質的代謝,對精神障礙有預防作用。缺乏時,可出現疲倦、煩躁、健忘等症狀。
維生素B1參與糖代謝,並能維持心髒、神經及消化係統的正常功能,現代人過量攝取白糖出現的疾患已引起人們的關注,故及時補充維生素B1尤為重要。缺乏維生素B1會使糖代謝不完全,此時可出現大量的中間代謝產物丙酮酸和酪酸,使血液變得混濁不潔,導致大腦和機體陷入酸性狀態。如易疲勞倦怠、食欲不振,久之還會引起腳浮腫(腳氣病)。此外,多發性神經炎或急性出血性腦灰質炎,也與缺乏維生素B1有關,一般成年人每日必需量為1.6~1.8mg,孕婦及兒童因發育關係需要量較多。
維生素B2,又名核黃素。在學齡兒童及中小學生中,除缺乏蛋白質及鈣以外,還缺乏維生素B2。缺乏時會影響機體的生物氧化作用,使脂肪、糖及蛋白質代謝發生障礙,以致引起口、眼、外生殖器部位的炎症等疾病,同時給腦功能的正常發揮也會造成不良後果。成年人每日需要量為1.4~1.5mg。
尼克酸,又名煙酸。缺乏時可影響正常的細胞呼吸和代謝,主要疾患是糙皮病,此時還往往伴有皮炎及精神障礙等。每日需要量為16~18mg。
維生素B6,又名吡哆醇,此物參與蛋白質及脂肪代謝,缺乏時可使皮膚受損,氨基酸的合成能力降低,還能導致發生憂鬱症。
維生素B12也參與蛋白質和脂肪的代謝,對保持神經髓鞘的完整有一定作用。可用於神經炎和神經萎縮出現的知覺障礙,對惡性貧血亦有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