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飲食中,有些食物很可能含有致癌物,但在進食時,若能充分咀嚼,就能促使唾液大量分泌,發揮消滅致癌物的作用。
規律的一日三餐
有學生的家庭,一日三餐應該是及時的。在校讀書時,最難熬的是上午的最後一節課,肚內咕嚕咕嚕響,影響聽課。這說明早飯的質量可能較差,另外青少年需要營養較多也是個因素。有的國家在上午10時、下午4時加餐,對青少年的成長發育是有利的。有的家長,尤其是工作在城裏的雙職工,起床後急於上班,匆匆吃一點飯就走,這樣對上學的子女是很不利的。有的家庭往往在晚飯時改善生活,這樣十分不利於夜間集中精力學習,同時也影響睡眠,容易引起腸胃病。
不偏食,少零食
偏食影響健康,導致大腦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態,此即人們所說的“腦弱”。
吃零食也是一種不良的飲食習慣。須知,腸胃也是需要休息的,若腸胃總是不停地工作,會使人昏昏欲睡,頭腦不清醒。適當的空腹,有利於腦力的發揮。
少吃速食品及過鹹食品
速食品給人們帶來許多方便,但其中的防腐劑等物質,會影響腦力的發揮,甚至有的還能致癌。有的家庭,喜歡在早飯時食用速食品。長久下去,是肯定對身體不利的。
有的愛吃過鹹的食物,這不僅會引起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症,還會損傷動脈血管,影響腦組織的血液供應,使腦細胞長期處於缺血狀態而智力遲鈍,記憶力下降,甚至過早老化。一般成年人每天攝入鹽7g以下、兒童每天攝入鹽4g以下即可滿足生理需要。
進餐時保持歡快的氣氛
父母忙於工作或勞動,子女忙於學習。一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僅限於在進餐的時候,此時也是全家人交流感情的時候,歡快的氣氛,可口的飯菜,也體現父母對子女的關懷。在這種歡快的氣氛中進餐對身心健康是有益的。如有條件,還可以邊進餐邊欣賞音樂。有的家庭在進餐時爭論問題,甚至斥責子女,衝散了歡快的氣氛,這對父母、對子女的身心健康都是得不償失的。進餐時,應盡量談論輕鬆的話題,保持愉快的心態。
學習緊張時,可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這是精力集中的表現。但邊吃飯邊看書的習慣,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久而久之可使食欲下降。吃飯就是吃飯,應仔細品嚐,細嚼慢咽。
飯後百步走
“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養生格言。平時宜多散步,飯後更有必要。
進餐後,要午休
午餐後,胃內充滿了食物,稍加活動後,再睡個午覺,這樣有利於下午精力充沛地工作、學習。我國有午休的習慣,就連西方國家,如法國也有午休的習慣。據說拿破侖每天隻睡3小時,但他有午休的習慣。
有意識地選擇健腦食物
通過攝取富有健腦作用的食物,能吃出個好頭腦。這種觀點的正確性,已在實踐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作為父母,要有意識地為孩子選擇那些有益於健腦的食物,同時也要知道,即使某些食物有健腦的效果,但並非吃上那麼幾次就能發揮立竿見影的效應的。隻有長期堅持,才能收效,如能與強身健腦法相結合就能收到更滿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