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人口與資源環境(1 / 3)

協調人口與資源環境

人口過剩、資源危機和環境汙染是當代世界三大社會問題,也是製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礙。“人口增長-資源緊缺-環境惡化”的惡性循環使中國人口未來麵臨著生存和發展的雙重壓力,中國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人口繼續增長,人口素質低下,就業負擔重,年齡結構迅速老化;隨著人口增長,自然資源日趨緊缺,有些資源已接近資源承載極限;環境汙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態日趨惡化。因此,要實施中國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整體發展戰略,緩和與解決過剩人口與資源短缺的矛盾。具體來說,就是要使總體人口與生活資料增長可持續發展;要使人口質量與經濟技術進步可持續發展;要使人口結構與經濟結構可持續發展。而從中國人口的可持續發展來看,中國首要的任務是要控製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不僅要強調人口文化智力素質的提高和人口資源環境素質的提高,而最根本的是要實現中國人口的現代化。

一、中國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困境

人口過剩、資源危機和環境汙染是當代世界的三大社會問題。人口劇增,資源緊缺,環境惡化,也是製約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三大障礙。中國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困境主要是指中國的發展尚未走出“人口增長;資源緊缺;環境惡化”的惡性循環困境,中國人口的未來麵臨著生存和發展的雙重壓力。具體來說有這麼幾點:

第一,人口繼續增長,人口素質低下,就業負擔沉重,年齡結構迅速老化。中國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工業化時起,就處於有史以來基數最大、增長最快的人口倍增的局麵。由於人口基數過大,人口數量還將持續增長,新的人口生育高峰已經來臨,降低人口出生率的難度較大。即使嚴格執行現行人口政策,稍有鬆懈就會達到13億。到21世紀20-40年代將相繼進入人口三大高峰:總人口在2020-2030年至少達到15億;勞動年齡人口在2020年達到10億;老年人口在2040年也將達到3億以上。中國人口過多所造成的各種社會壓力將長期存在,特別是在住房、教育、就業、社會保障、基礎設施、資源供應等方麵的緊張狀況將長期化,生態環境也將長期繼續維持現狀,難以有較大改善。

人口眾多,且人力投資微薄,致使中國人口素質低下。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1/5,但文盲半文盲卻占世界人口1/4,平均文化程度不足5年。隨著中國人口的繼續膨脹,文盲半文盲等低素質人口群還在大量增長,仍處於“高生育率-低人口文化素質-低勞動生產率-高生育率”的人口低質量循環模式,這種狀況不僅難以發揮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優勢,而且已成為中國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和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沉重包袱。

中國人口的迅速增長使中國的就業壓力也十分沉重,且長期存在。中國人口基數龐大,增長勢頭仍然較快,每年淨增人口仍在1300萬左右,每年需要安排的城市勞動力1900多萬,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方向有限,新增農業勞動力又超過從事非農產業勞動力的轉移速度,這無疑使就業壓力更加加大。數億潛在的農村失業大軍已成為為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嚴重製約因素。

中國不僅已為過去人口劇增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也將為今天的人口控製付出可觀的代價,中國在低收入階段就會出現人口老齡化問題。根據預測,本世紀末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將上升到6.8%,接近老年型年齡結構,2020年將步入老齡化嚴重階段,到2040年達到峰值年份的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17%,與國民經濟發展比較起來人口老齡化具有提前到來和峰值較高的特點。這會使社會承受過重的經濟負擔。

第二,隨著人口增長,自然資源日趨緊缺,有些資源已接近資源承載極限。中國從總體上來說是一個資源短缺的國家。這種短缺主要表現為:一是重要資源的人均占有量短缺。如人均耕地麵積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麵積不足1/6,人均草原麵積不足1/2,人均礦產資源也隻有1/2。二是嚴重的結構性短缺。具體來說主要包括總體資源的結構性短缺,如全部資源中除煤炭十分豐富外,其餘較豐富的多為經濟建設需求量小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同類資源的結構性短缺,如在化石能源中石油、天然氣等優質能源所占比例偏低,煤等劣質能源所占比例過高;開發條件的結構性短缺,如鐵、磷等礦產資源也較豐富,但多為貧礦,增加了采煉的成本。

隨著人口增長,各種有限資源的人均占有水平還將持續下降,對資源的需求水平卻會大幅度上升,同時,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空心化現象仍將是一個長期麵臨的問題。盡管科學技術進步將緩解一部分壓力,但總體上仍將加重資源負荷,特別是加重了對較難增加的土地和淡水資源的壓力。當然,我們在考察資源短缺時,不僅要注意到資源人均占有量的短缺,而且要特別注意到資源的結構性短缺。自然資源的有限性(不可更新資源更是如此),嚴重製約了中國經濟增長對其需求量的與日俱增,供需矛盾日趨尖銳,某些自然資源正在衰竭,且呈銳減趨勢,承載能力下降。中國環境資源係統的主要生物資源承載能力已接近超負荷的臨界狀態,一些有限資源已進入了承載力的臨界點。如農業資源的日益緊張,已接近資源承載極限。人口增多,耕地減少,淡水資源緊缺,糧食需求迅速擴張,而糧食增產卻舉步維艱,使中國將長期被嚴重的糧食緊張所困擾,嚴重威脅著中國人口的生存和發展。

第三,環境汙染迅速蔓延,自然生態日趨惡化。一部人類發展史,從特定的角度來說就是人類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曆史。一方麵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一定的環境,環境質量對人口的數量、質量、分布等產生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麵人口數量、質量和結構的變動直接作用於環境,尤其是人口數量長期持續增長,引起不同程度的環境惡化,已經開始危及到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從全球範圍來看是如此,中國的人口增長和快速經濟增長,對環境的壓力也超乎尋常的增長。中國正以曆史上最嚴峻的生態環境,負擔著中國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人口活動量,生態環境壓力超越了大自然許多係統的臨界平衡極限,已直接威脅著當代以及子孫後代的生存條件,並將不斷深化為下世紀上半葉中國人口生存與發展的主要危機之一。由於欠帳太多,資金有限,控製中國的環境汙染需要一個較長時期,而控製中國生態破壞的任務則更為艱巨、持久,也需要更長時間。如果環境政策稍有鬆懈,則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的速度將更加迅速。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以上分析說明,要擺脫中國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困境,協調人口與資源環境的關係,必須從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承載力方麵進一步探討中國不同時期和區域的適度人口容量,從而有效地控製人口增長,更好地協調人口與資源環境的依存關係,在整體協調的基礎上促進中國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