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循環經濟緩解環境資源與經濟矛盾
快速發展的經濟,使中國的環境與經濟矛盾越來越突出,如何解決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壓力,成為中國今後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正在召開的“國家環保總局推進循環經濟試點經驗交流會”上傳出的信息表明,中國將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大力推進循環經濟,以緩解環境資源與經濟日益緊張的矛盾。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到二00三年,按現行彙率計算,中國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七位,十三億人口平均初步達到了小康生活水平。
但是,出席會議的專家認為,由於中國經濟增長是建立在高消耗、高汙染的傳統發展模式之上的,一些地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實現經濟增長,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使得環境與經濟之間的矛盾極為尖銳。
據有關方麵統計,二00三年中國消耗了世界鋼鐵總產量的百分之三十,水泥總產量的百分之四十,煤炭總產量百分之三十一,實現的GDP卻僅占世界的百分之四。到二0二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將在二000年的基礎上翻兩番,預計經濟總量將達到三十五至三十六萬億元,人均GDP超過二點五萬元,經濟年均增長率約為百分之七點二,人口將達到十四億以上,城市化率達到百分之五十五。
專家認為,按照現在的經濟發展勢頭,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不成問題,但是,中國單位國土麵積承受的汙染強度將比發達國家高出四倍。因此,如果繼續沿襲傳統發展模式,即高開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三高一低”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不從根本上緩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資源難以為繼,環境不堪重負,直接危及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實現。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王玉慶說,循環經濟是對傳統經濟發展觀念和模式的一次革命,它強調從源頭減少資源消耗、有效利用資源,減少汙染物排放。在社會生產和消費過程中,謀求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為工業化以來的傳統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了戰略性的理論範式。發展循環經濟可以將人口資源和環境有機統一起來,防止“環境貧困”,從而在更高層次上推進社會公平,縮小城鄉、工農及地區之間的差別。因此,他說,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行動,也是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戰略選擇。
令人欣慰的是,國家環保總局從一九九九年開始,在研究和借鑒國際上發展生態工業、循環經濟的經驗和做法基礎上,從解決工業汙染和城市汙染入手,通過推動清潔生產、建立生態工業園、建設循環經濟型社會等多種模式,率先在全國範圍內,從企業、區域和社會三個層次進行了循環經濟理論的探索和實踐的嚐試並已在建設循環經濟省、市和生態工業園區方麵取得了初步成效。
王玉慶說,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資源、能源利用率高,但廢棄物處理處置問題較為突出,因此,其循環經濟的切入點是廢物管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處於經濟高速發展期,環境問題多樣,集中了發達國家在不同發展時期不同類型的環境汙染,這決定了中國的循環經濟發展是全方位的。同時,由於中國目前工業汙染嚴重,工業生產主要還是粗放型,因此,中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切入點是通過推廣企業清潔生產和構建企業間的生態產業鏈,來促進工業汙染控製和區域環境綜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