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過分擔心計劃生育的負麵影響
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近30年,成功地控製了人口的過快增長。然而,接踵而至的人口老齡化、艾滋病快速傳播、嚴峻的就業形勢等問題,讓中國政府倍感人口壓力。日前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王國強指出,“中國雖已實現人口再生產類型的曆史性轉變,但仍存在人口數量、人口素質、人口結構等問題,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仍麵臨巨大挑戰。”而中國社會科學院最近完成的一項研究報告表明:中國老齡化速度已逼近世界之最。
人口低生育水平的出現,是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偉大成績。降低人口生育率對於減輕中國未來發展的環境壓力、就業壓力和社會緊張的壓力有關鍵性的意義。事情當然另一麵——人口的低死亡率和低出生率已經使中國步入老齡化階段,使中國在就業壓力尚未解除的時候迎來了社會養老的壓力。但兩者相比,我們還是要為中國出現的人口低生育水平而喝彩。
人口的高出生率是多種因素促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貧窮的農民和小農經濟的結合所產生的生育動機。當勞動力是主要生產手段的時候,多生孩子意味著增加生產能力,也意味著擴大社會權力,盡管這種能力和權力會受到土地權利的製約。這種客觀事實產生了中國農民的“多子多福”的觀念。這種觀念又進一步升華為中國早期政治家的鼓勵人口增長的政治見解。孫中山憧憬過中國人口的數量擴張,毛澤東說過“人多,熱氣高,幹勁大”的話。甚至在戰爭觀念中也出現了用“以十抵一”來換取勝利的戰略思想。就這樣,微觀的人口增長動力和政治上對人口增長的鼓勵,再加上和平的環境,使中國發生了持續20餘年的人口快速增長,給中國創造出一個龐大的人口基數。好在我們的政治家們最終清醒了,認識到了人口增長的負麵作用,於是有了上世紀70年代人口政策調整,有了少生3億人口這樣巨大的社會成績。
節製生育、人口增速下降的好處已經在中國社會顯現。近年出現的“民工荒”固然主要與農民各種工作選擇的比較利益有關,但與農民工的供應量變化也不無關係。目前城市打工族主要是計劃生育政策發生作用以後出生的人群。現在25歲左右年齡的人口數量集團明顯小於前10年同樣的年齡人口集團。這個現象將持續下去,並對中國調整勞資關係產生積極影響。
在經濟總量保持較快增長的條件下,人口增速的相對下降將有助於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並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的全麵轉型的積極因素。社會轉型歸根到底是要求人們在公共領域加強合作,通過社會範圍的協商解決公共事務中的問題。人們富裕了,合作的收益會大於合作的成本,劇烈衝突的可能性就減弱了。中國社會的全麵轉型總是人們心頭憂慮的事情。任何一件有助於這種轉型穩定發生的事情,總是令人高興的。
保持人口低出生率的政策應該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我們不用過分擔心人口老齡化這樣的負麵政策效應。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將大大提升智力活動的價值,給老年人延長社會服務時間提供可能。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老年人會成為誌願者群體中的重要力量,這對增加社會福利很有積極意義。
也不用擔心人口增速放慢帶來所謂經濟增長的停滯。近十年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低速增長的原因並不是人口的減少或勞動力供應緊張,而是因為沒有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下一次技術革命充分展開之前,這種停滯將繼續下去。中國正在一並感受著在發達國家先後出現過的幾次技術革命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以後出現的勞動力供應緊張隻會影響到國民收入的分配,不會阻礙經濟的增長。勞動力的相對短缺將推動中國各種傳統產業的技術更新。
近些年出現的新生兒性別失衡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但我不讚成有的先生把這件事提到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計劃生育政策本身並不必然直接導致這種後果。這是政策不配套的結果,可以通過政策的進一步完善來解決。
低生育率政策實施的難點仍然在農村。加速農村城市化,加快農村人口向現有大中城市的轉移,推動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都是促進節育的根本途徑。提高農村人的教育水平,特別是加強對農村女性人口的教育,是實現節育的重要措施。